窝牛号

食物边角料做菜

什么风味最能代表潮汕?估计很多潮汕人都会想到猪头粽。

猪头粽又名首花,猪肉粽。是潮汕人供奉神明和祖先的必备祭品,也是海内外潮汕人舌尖上的乡愁。

神一样存在的万能猪头粽

在潮汕人眼里,猪头粽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百搭又万能。

它是潮汕人喝白粥的标配小菜,可以干饭干到哭的下饭神器;

它也是潮汕人下酒必备,一开吃就根本停不下来的小凉菜,什么火锅、小酒、小茶统统都可以摆一桌。

它还是潮汕人的最不可缺的抽屉小零食,关键时刻,续命扛饿。

靠实力出圈的风味美食

别看猪头粽颜值不高,卖相一般,但却是潮汕美食界的风味天花板。

就单凭:吃到嘴里,软中带韧、越嚼越香、这一点就可以火速出圈。

其实,猪头粽之所以能够跟着聪明的潮汕人传播到世界各地,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味,还有它在漫长的岁月里,融入了当地的民俗,和人们情感的寄托。延续下来就会成为经典的传统美食。

猪头粽的灵感来自澄海民间拜神食物的改良,因气候原因,为了防止食物变质,而衍生的一种腊味。

又因早年间用竹壳片贴底,油纸包裹,麻绳捆绑,与包粽子手法相似,所以又叫猪头粽。

在澄海,历来都重视“时年八节”拜神祭祖这一习俗,每年的腊月起至元宵,几乎是全年不断。

“时年八节”分别指: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

在每次活动所选用的祭品中,“五生”中的鸡、鸭、鱼、猪、蛋中,猪从来都是挑大梁的。

澄海区的冠山村每年都要在宗祠内“赛大猪”,这种古远而高级别的祭礼,早在汉代的《礼记》就已然将其收录进书,可见2000年前,这种活动已经盛行。

每到这个时候,参加活动的人们则会将已宰好的大猪披红挂彩,抬出到车上,拉到祠堂前参加比赛祈福,以期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通常在赛完收猪后,会把猪头皮肉分别切割给过来帮忙的亲戚好友,以表祝福。

岭南一带的气候以炎热的时候居多,祭品如果长期暴露在高温空气中,就很容易变质。往往一场拜神活动下来,如果食物没有及时吃完,就因变质弃之,是非常的可惜的。

于是,猪头粽,这种便于携带又容易保存的风味食物,应景而生。

味道极好,又不用冷藏,常温下可保存7天之久,这样好吃又好储存的食物很快就受到潮汕人的认可,并传播开来。

后来,坐红头船去南洋讨生活的潮州人,不是备点猪头粽就是备点甜粿在路上吃。

久而久之,猪头粽也成了海外华侨挥之不去的舌尖上的乡愁。许多华侨荣归故里后,每次启程前,也都会买上一点猪头粽带到海外,与同乡一起分享,作为潮汕人感情联系的纽带。

猪头粽是怎么制作的?

猪头粽的做法极其讲究,原材料上必须选用新鲜的猪头肉,一定比例的肥瘦肉搭配。

再佐以灵魂调料:鱼露、酱油、白糖、高料酒和八角、川椒、丁香、桂皮、大茴、小茴、肉桂等进行马杀鸡腌制入味。

然后用豆腐膜包裹起来,放在模具中成型,挤出其中的猪油和水份。

这样制出来的猪头粽,肉质醇香,口感细腻,细嚼之下,口感似肉松又在松软中带着一丝韧感,别有一番风味。

许多坐红头船下南洋的潮州人在外面落地生根后,开餐馆的潮汕人自然也将这道传统美食带到了海外,并且一直坚持用最传统的方法制作,只为保留和延续潮州最本真的口味。

在新加坡华人中,潮汕人数量位居第二。有几家潮汕饭馆几乎与新加坡这个国家同龄。“潮州發记 ”便是其中之一。發记以传统潮州菜和鲍参翅肚出名。美食家蔡澜是那里的常客。

蔡澜在《寻味“南”半球:食肆无疆》一书中写道,“(潮州發记)数十年的工夫,一点也没走样……最难得的是漂洋过海到南洋的华侨,勤奋地扎下根后,菜式的变化不多。也许是一种固执。“

發记推出的猪头粽,选用新鲜上好的原料精心制作,不仅美味,还非常地道,吃过的食客都说和在家乡吃的口味一模一样。

我有一老友,长期住在新加坡,近几年因为居家原因,烹饪手艺日益精进,做了不少家乡菜肴。偶尔闲聊,提起过去的时光。总忘不了:在上海,加班时一起吃的青团,回家路边吃过的麻辣烫;年会上,埋头苦吃的糖醋小排和油爆虾;还有家乡年迈父母的拿手菜……

随着年岁渐长,很多记忆跟人有关,跟味道有关。只身在外,环顾四周,不禁茫然,走街串巷,找到跟记忆中重合的味道,吃到胃里。一点点暖意由胃部蔓延到全身,仿佛带来安慰和继续努力的力量。

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