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古代吃货日常

论起吃来,

没人比中国人更讲究了。

炒煮蒸炸烤焖炖……

同样的食材,

变着花样能做出一百道菜,

看起来无需加工直接张口的水果,

也能弄出一番风雅乐趣来。

毕竟和天生会种地一样,

我们也是祖传的会吃。

吃货的“水果自由”

“集四海之珍奇,会寰区之异味”,

从千年前开始,

古人就将所能见的食材,

收纳于每个时令的行囊中,

比如盛夏,

想吃一口清脆的西瓜。

图源:小红书博主娴子

原本我国只产甜瓜、冬瓜这样的“土瓜”,

古人想办法把西瓜这一物种引入中国,

先是在西北地区种植,

直到宋元以后,

西瓜渐渐在中原流传开来。

南宋诗人范成大,

有一年夏天终于吃上了西瓜。

他还特意实地考察了一番种植西瓜的园子。

“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

范成大的田野调查很仔细,

因为他抓住了西瓜种植的要素——

得在沙土地上种植。

黝黑发亮、小甲虫一般的西瓜籽种到地里,

生长出碧绿的藤蔓,

开花、结果,

圆滚滚、横七竖八地躺在松软的沙土上。

到盛夏时节,

就可以做一个“吃瓜群众”了!

跟西瓜一样,

葡萄也是地地道道的外来物种,

原产地中海、黑海、里海一带。

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记载,

葡萄是从中亚古国“大宛国”引入的:

“宛左右以蒲陶为酒……马嗜苜蓿。

汉使取其实来,

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古代葡萄的酿酒功用,

也许还在食用功能之上。

因为它实在太柔嫩多汁了,

在当时的条件下,

没法长时间保存和远距离运输,

但酿酒后就可以。

所以那时享有“葡萄自由”的人,

是最幸福的人。

难怪辛弃疾也馋过葡萄:

高架金茎照水寒,累累小摘便堆盘。

喜君不酿凉州酒,来救衰翁舌本干。

辛弃疾好酒,

但他也在诗词中写到,

因为好酒,经常口干舌燥。

所以,十分难得地,

他没有期盼主人拿着葡萄去酿酒,

而是直接吃上了“累累小摘便堆盘”的葡萄,

认为这样可以“来救衰翁舌本干”。

小暑盛夏,

我们看到活脱脱吃货一枚。

历代吃货孜孜不倦地追逐着“水果自由”,

到了宋朝,

水果市场终于琳琅满目了:

“晓市众果集,枇杷盛满箱。

梅施一点赤,杏染十分黄。

青李不待暑,木瓜宁论霜。

年华缘底事, 亦趁贩夫忙。”

以宋朝郡王张俊宴请宋高宗的酒席来说,

单论餐前小吃名下的果盘,

便有甘蔗、石榴、椰子、

红柿子、切绿橘、

花木瓜、番葡萄等坐镇。

冰爽沙甜沁入五脏六腑,

清凉宜人之感步入全身,

是啊,

只有肠胃感觉舒服,

身体才能接受新的季节。

图源:小红书博主娴子

吃货的“整活儿”

审美在线的古人,

不只是对丰富水果的种类有执念,

还衍生出了一系列适合摆拍的水果吃法。

夏日炎炎,热浪炙人,

唐宋人夏天喜食樱桃,

将樱桃装在碗里,

然后淋上冰镇过的蔗浆、奶酪,

“蔗浆自透银杯冷,朱实相辉玉碗红”,

就跟我们现在吃的水果沙拉差不多。

宋朝市场上还出现了众多的夏季冷饮。

宋人在盛夏时节可以买到各种“冰雪爽口之物”:

冰雪冷元子、冰雪凉水、雪泡豆儿水、

雪泡梅花酒、乳糖真雪、

白醪凉水、雪糕、雪团、雪泡缩脾饮等等。

从名字就可以知道,

这些夏季上市的“快乐水”和“热量炸弹”,

都是加冰的,可以解暑。

图源:小红书博主娴子

真正的风雅是这样吃的。

在辽代,

西瓜不仅是上层人士聚会的必备佳品,

还常被文人墨客拿来吟诗作赋。

据传,

辽道宗曾在皇城的元和殿内设“西瓜宴”,

大宴群臣,并请文人雅士助兴,

以西瓜为题吟诗作赋,

“凡佳作者赐御(西)瓜十枚”。

宋朝有一位名为张镃的文人,

在《赏心乐事》中记述了一年四季的果品宴会 ,

“五月,听莺亭摘瓜、清夏堂赏杨梅、

艳香馆赏林檎、摘星轩赏枇杷;

六月,霞川食桃、清夏堂赏新荔枝 ;

七月,应铉斋东赏葡萄、珍林剥枣 ”,

正是名花、清友、时鲜……

所有达成顶级文化人盛会的元素俱全,

直眩得几位客人,

散席后还恍惚如在梦中,

像极了电视剧《梦华录》里的花月宴。

元代《饮膳正要》

则记载了宴后甜点“牛奶沙冰”——

酥山的做法:

先把牛奶反复熬煮,

捞取上层固态物经过加工即为“酥”,

酥中心不凝固的就是醍醐;

再将“酥”加热到近乎融化的状态,

向盘子一类的器皿上滴淋,

一边淋一边做出山峦的造型。

古人对于美食的感悟,

往往不仅仅停留在味觉层面。

所谓风雅,

并非脱离世俗的束缚,

而是深入市井烟火的淬炼。

“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轼,

五十多岁被朝廷贬谪到岭南惠州。

在这片瘴疠蛮荒之地,

他却能够体察风物,

在美食中找到乐趣,

展现出超脱常人的乐观旷达心境。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嘴上快活,

心中也有寄托。

吃货的修养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高温天食物容易腐坏,

作为注重食品安全的高质量吃货,

古人可是很讲究的。

洗净盛装食物的餐具,

是防止病从口入的基础。

刘安在《淮南子》中说:

“涤杯而食,洗爵而饮,

浣而后溃,可以养家老。”

清朝美食博主袁枚

更是在《随园菜单》提出“四多”观点:

“多磨刀,多换布,多刮板,

多洗手,然后治菜”,

以保证制作的食物卫生。

夏天大快朵颐之后,

桌上的剩菜免不了用一个罩子给盖上保鲜。

秦汉时期,这个罩子叫做“巾幕”,

“巾幕”就是干净的纱布或网罩,

寻常人家用“巾幕”将食物覆盖或罩起来,

以防灰尘或苍蝇落上,弄脏食物。

毕竟张仲景和孙思邈两位医学巨佬都说过,

蝇虫叮咬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导致人体伤病或中毒,

因此将食物罩起来,

也早早地刻进了我们的DNA。

著名“食品安全观察员”孔子也倡议过,

最好从源头上拒绝腐食。

他在《论语·乡党》提出“十不食”的科学饮食观: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粮食陈旧变味了、鱼肉腐烂了;食物颜色变了;

气味变了;烹调不当;不新鲜的东西等,都别吃)

虽然是出于“礼”的考虑而提出,

但不得不说对预防食物中毒也有一定“奇效”。

在古代,

对于饮食卫生质量要求最高的

无疑是宫里的御膳房。

“顶流吃货”皇帝在用膳前,

得由侍膳太监先咂摸咂摸几口,

即“尝膳”。

银器盛菜、银针试毒,

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宫斗”基本生存技能了。

如果使用陶瓷类质地的器皿,

则会在器皿外挂一个用来验毒的小“银牌”。

当着皇帝的面,

把银牌放进汤菜里试一下。

溥仪证实过这一点,

“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

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

皇家膳食,

从食材选用到制作也都须精挑细选。

据《唐律疏议》记载,

“若秽恶之物在食饮中,徒二年;

简择不精及进御不时,减二等。

不品尝者,杖一百。”

如此看来,

不要说食物不卫生了,

就是进奉不及时,都要获罪。

诗行间的山珍海味,

画作中的箪食瓢饮,

古人留给今人的,

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古法味道,

还有“诗酒趁年华”的生活态度。

人生不过就是吃喝之间,

生活的原味就在食物的美学里。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