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锡林浩特市骨头馆

羊眼骨、翩然起舞的唐代仕女

驼甲骨、憨态可掬的中国娃娃

牛髋骨、端庄优雅的蒙古丽人

……

这些词汇排列在一起,相信大多数人在看到后都会感觉一头雾水,又或是感到莫名其妙……

然而,这些看似毫无关系的事物,却也可以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组合起来,从而形成原生自然与艺术创作的有机结合——这便是内蒙古地区传统的“骨艺”。

骨艺,是一种历史悠久且风格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内蒙古地区的民间手工艺人常用牛、马、羊、驼等牲畜骨骼去制作出符合艺术审美且具有多维度文化内核的艺术作品,如骨上绘画、骨艺综合材料浮雕、骨艺拼贴、骨艺皮雕等等。近年来,随着锡林郭勒草原旅游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一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同时也因为其创造性与独特性走入校园中的美术课堂。

在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的艺术馆,就有这样一间骨艺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于2018年,由刘洋、哈娜、韩杰三位老师和初中以及高一、高二对骨艺感兴趣的学生们共同组成。走进工作室,一个个骨艺作品陈列在工作室的各个角落,它们颜色丰富、形态各异,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有提裙舞蹈的少女,有大漠孤烟中归家的驼群,有枝叶繁茂的大树,有连绵不绝的山脉……这些作品以其卓越的艺术感让人眼前一亮,其展现出来的巧思更是让人不禁感叹艺术化腐朽为神奇的惊人力量。

那么,这些或复古,或淳朴的作品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工作室老师告诉记者,想要制作一个精美的骨艺作品,首先要根据自己想要创作的内容选取造型合适的骨骼,购买的骨骼无法直接使用,需要经过浸泡、脱脂、去味、漂白、冲刷、晾晒等多个工序,由于处理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化学试剂,所以学生并不能参与到前期原材料的准备工作。这项专业又复杂的工作往往需要消耗老师们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完成原材料的准备处理后,学生们就可以和老师一起放飞想象进行自由创作了。

提及工作室里大大小小作品的灵感来源和创造这些作品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刘洋老师拿起学生用骨料与其他材料制作而成的微型马头琴向记者娓娓道来……

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骨艺工作室 指导教师 刘洋

“最开始的灵感来源于蒙古族的传统艺术形式,我一直就想着把这种具有地域性特色的艺术种类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最初我们只在铲板骨上进行绘画,后期我们通过观察和研究,在骨头上做一些艺术类的变形。通过这些艺术种类可以彰显地域特色,还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以造型的联想去把它具体化,对于学生的创造力来说是非常好的。”

在看过了工作室内陈列着的骨艺作品后,工作室老师带领记者来到学校生态馆二楼的骨艺作品展厅。在这里,记者看到了老师制作的更多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工作室老师告诉记者,骨艺创作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自2018年骨艺工作坊成立以来,学校不仅对骨艺创作给予经费支持,并且将骨艺教学纳入校本课程,学校全体初中生及高一、高二年级学生每学期均可报名参加工作坊的实践活动。

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骨艺工作室 指导教师 哈娜

“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当中非常重视美育的发展,也鼓励我们美术教师去开创比较有创新性、趣味性的活动课程,在这样的一个契机下,我们寻找到民族民间手工艺的这样一个角度开创了骨艺工作坊,然后引申出了比较有综合性、趣味性的学生课程。”

2021年12月,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骨艺工作坊获得了“自治区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系列活动——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同时被自治区教育厅报送为“教育部全国第七届中小学艺术展演候选节目”。

谈到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工作室的几位老师表示,将结合日常教学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持特色发展和文化创新,引领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此外,他们还计划将“骨艺”这一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一极具特色与表现力的艺术形式。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草原明珠锡林浩特》官方微信

记者:张璐 萨其日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