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扇子的讲解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赖正直

扇子的用处,首先当然是扇风纳凉。不过,作为我国深厚传统文化的载体,扇子还有许多功能。

1、障面

用扇子遮挡脸部,最早是女性掩饰羞怯的用法。

晋代《团扇歌·之三》:"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这是描写女子在与心上人见面时因为没有化妆而害羞,只好用团扇掩面。

《红楼梦》林黛玉以扇障面

南朝梁何逊《与虞记室诸人咏扇》:"摇风入素手,占曲掩丹唇。""摇风"即扇子,这是说女子在唱歌时因娇羞而用扇子遮住红唇。

以扇障面,由掩饰羞怯又引申为表示敬畏。

《三国志·裴潜传》注引《魏略》载:"(韩宣)尝于邺出入宫,于东掖门内与临菑侯(曹)植相遇。时天新雨,地有泥潦。(韩)宣欲避之,阂潦不得去。乃以扇自障,住于道边。"韩宣在路上遇见曹植,依礼应当回避,但因道路泥泞,韩宣避之不及,只好用扇子自障其面,以示敬畏之意。

2、遮尘

西晋崔豹《古今注·舆服》载:"舆车有翣,即缉雉羽为扇,以障翳风尘也。"这是说王后、夫人的舆车上安装有雉羽扇,用来遮挡风尘。

《晋书·王导传》载,王导不满庾亮(字元规)专权,"常遇西风尘起,举扇自蔽,徐曰:'元规尘污人。'"王导的举动表明东晋时人常以扇子遮尘。

3、辟邪

温热是身体有病的征兆,扇子能祛热降温,被认为是有祛除瘟疫的作用。五月初五端午节在古代是阴阳交争、毒虫瘟疫流行的凶日,因此有在端午节赠送扇子以降温辟邪的习俗。

唐代冯贽撰《云仙杂记》载,每年五月五日,洛阳人家都要互赠"避瘟扇"。唐李淖《秦中岁时记》亦载:"端午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可见,在端午节前,长安东市全是卖扇子的,而且生意兴隆,可见赠扇习俗之流行。

4、歌舞

将扇子用于歌舞的道具,古今都很常见。北周庾信《和赵王看伎》:"绿珠歌扇薄,飞燕舞衫长。"绿珠是西晋石崇家的歌伎,后世以绿珠指代歌伎。庾信的诗句,表明歌扇和舞衫是当时歌伎(舞伎)的标配。

5、象征身份

扇子还可以用作象征身份地位。《西京杂记》载,汉制,"天子夏设羽扇,冬设缯扇。"不过,这种扇子都是长柄大扇,只是摆个样子,并不真的用来扇风。

皇帝身后的长柄大扇

6、题字作画

在扇子上题字作画,最早是为了装饰扇子使其更为美观,后来演变为一种别具文化意味的艺术形式。

《礼记·明堂位》中提到"周之璧翣",郑玄注曰:"周又画缯为翣,载以璧,垂五彩羽于其下。"这说明在先秦时期已有在缯扇上作画的做法。

还有一些闲得慌的文人发明了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的花式玩法。比如南朝梁简文帝《纱扇铭》(见下图)是题在团扇上的回文诗,按顺时针顺序可以读为:"光空月照,霜风发曜。空月照霜,风发曜光。月照霜风,发曜光空。照霜风发,曜光空月。"虽是文字游戏,但也不乏一定的趣味性。

梁简文帝《纱扇铭》

7、指挥作战

扇子可用于指点,在一些高级将领手里就成了指挥军队作战的工具。根据史料记载,最早在战场上挥舞羽扇的不是诸葛亮,而是东晋的江东名士顾荣。据《晋书·顾荣传》载,在平定陈敏之乱时,"(顾)荣废桥敛舟于南岸,(陈)敏率万余人出,不获济,荣麾以羽扇,其众溃散。"

五代杨凝式《大唐故天下兵马都元帅尚父吴越国王谥武肃神道碑铭并序》描绘吴越王钱镠生前"横金鼓以指妖巢,挥羽扇而荡强寇"。这或许是虚写,但也不排除钱镠仰慕同为吴越人的顾荣,真的有效仿顾荣用羽扇指挥战斗之举。

用扇子指挥作战在日本得到了发扬光大。日本战国时期有专门用于军事指挥的"军配团扇"。在著名的第四次川中岛之战中,还有武田信玄用军配团扇与上杉谦信过招的传说。

武田信玄用军配团扇与上杉谦信过招的名场面

当然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人们根据自身需要还可以用扇子来做很多事情。您要是用扇子来挠痒痒,别人也管不着。不过,那毕竟不是普遍的常规用法了。

参考文献

黄金贵:《中国古代文化会要》,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汪维辉:《世说新语词语考辩》,《中国语文》2000年第2期。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