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广西玉林福绵鸭

你过来,我有个“鸭”想跟你谈一下

听本地一位资深食神传言,在玉林的西街口,有一味令人齿颊留香的“炊鸭”。咦?在吃惯了福绵鸭的玉林,还有这种吃法的存在?小食顿时精神抖索心郁郁,脚也禁不住要往那个方向奔。扛起相机,收好口水,走,出发搜食去!

1

”炊鸭“可是有文化的

所谓“炊鸭”,顾名思义,就是隔水蒸(玉林话谓之“炊”)熟的鸭子。

古时的玉林由于地处交通不便的南疆,很多调味香料贵且不易得,再加上地气湿热,所以饮食以讲究原味,追求清淡为主。炊鸭的做法亦遵循古法,尽量少用刺激味大的香料,在本地食材上物尽其用。

2

”炊鸭“的做法很讲究

主料本身就相当讲究。炊鸭所选用的鸭子,是本地生长期在一百天左右,重约四斤的土鸭。这种鸭子的特点是毛色花白,黄喙,橙爪。由于生长期短,所以骨软肉嫩。以前的玉林本地鸭,是在开始插秧的时候就把小鸭仔放进田埂中,让它们食用禾花,小鱼等,自然长大,这种鸭子就叫“禾花鸭”。但现在的“禾花鸭”产量已经十分少有,一般采用的是在池塘散养长大的乡下本地土鸭。

最关键的就是炊鸭的填料。所谓“填料”,就是在炊蒸时填入鸭肚的调料,这是炊鸭是否好味的极其重要的关键。而各种调料的比例,也是各家的不秘之传。填料其实都十分家常,没有特别珍稀难得的药材,居家也不难做。玉林人要吃的,就是这份家常好滋味。

这一份填料,用红枣、香菇、姜丝,小葱、老葱头(葱子)、陈皮,虾米,优质花生油,腐乳汁、本地米酒、胡椒粉……等十多种调料调配而成。还未上锅,光凑近闻一闻,已经奇香扑鼻。因为土鸭是散养,难免略有腥膻,所以用了许多调料,把腥味祛除,将鲜味吊出来。

用细绳牢牢扎好脖子,以防调料从脖子开口处流出来。

打开鸭子腹腔的洞,将调料和汁水大量填进去,直到鸭腹饱满。

用钎子将腹腔熟练地缝上,以防酱汁外流。

大火烧开水,上笼猛蒸。大约需要蒸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填料的滋味才完全由腹腔渗透进皮肉,让每一丝肌理都充分浸入鲜香,这样的鸭肉才皮酥,骨滑,肉嫩。

热气腾腾,起锅了!这个时候的炊鸭,皮色还是一如未熟之前的白净,但内里的滋味,早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鲜美起义。

抽出钎子,将鸭腹内炊熟了的酱汁倒出,汁水里面的葱叶还是绿的,但姜丝已经软烂。这个时候,阵阵扑鼻而来的奇香让人食指大动。

斩件,淋上酱汁,拍碎熟花生米,星星点点洒在肉块上。

放一口进嘴里,细细咀嚼。鸭肉蒸得十分软滑,鸭皮滑溜,纤维密厚的鸭肉间饱饱蕴藏着咸鲜的酱料,在唇齿运动间激昂迸发出来,攻陷味蕾。鸭肉之鲜,酱料之美,配合得恰到好处。姜丝的微辛,红枣的回甜,小葱的清气,陈皮的点睛……不动声色融入到肉皮之间。而香菇姜枣的弹脆,花生米的生酥,配合肉质的软烂,更在口齿间交织出丰盛有趣的口感。

做这味玉林老饮食——炊鸭,西街口“文廿一”颇负盛名。文廿一饮食,始于清光绪末年,以经营糯米饭和粉蒸肉早餐起家,传承到现在,已经是第四代。现在的文家已经不做糯米饭了,主要以经营牛巴和熟食为主。这道“炊鸭”,更是原汁原味继承了古法老玉林的做法。

小食点评

除了异常的鲜美,炊鸭最大的特色就是软滑。病弱的老人,幼齿的孩童,和消化不良的病人都能对付得了。而它的滋味丰厚,无论是佐酒还是下饭,都是一样难得的荤菜。文廿一说,上百年来,玉林人做炊鸭的方法都没有大的改变,你所吃的每一口鸭肉,都有几十年前老玉林的味道。这种味道是深深根植在玉林人心里的,正如——就算你少小离家而两鬓染霜回,当你坐下来吃一口炊鸭的时候,你会踏踏实实知道,我没有迷路,我,回家了。

你过来,我跟你摆一摆玉林“鸭”文化

每到夏天,玉林吃鸭肉的风气就非常盛行,福绵鸭、白切鸭、酸梅鸭、烧鸭、neng(烂)鸭……大街小巷,鸭肉档鳞次栉比,坐满食客。不少鸭肉做法,已有数十年甚至百多年的历史。不仅本地人喜欢,不少外地人也慕名前来玉林食鸭。玉林人为什么自古以来都酷爱鸭肉?其一,是天气水土的原因。本地人的体质普遍比较燥热,夏季濡湿,更不宜食用大燥大补的食材。而鸭子生长在池上塘边,近水而凉薄,肉质甘凉,从中医“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看,特别适合体内有热的人食用。其二是,古来其他肉类相对较为昂贵,而鸭子材质家常,喂养方便,生长速度快,特别适合低收入阶层补充荤腥蛋白。

你过来,我跟你讲一讲西街口的历史

说起玉林的“西街口”,老玉林们都不会陌生,小小一个十字路口,云集了数十家玉林最为传统的,有上百年历史的美食店和摊档,不少摊档的历史可以溯源到清代。几十年前的玉林城区非常狭小,餐饮业基本就集中在“西街口”一带,这里可谓是玉林餐饮的“圣殿”。所以,在这里聚集的都是会饮识食的老饕,如果在技艺上没有两把刷子,是很难在这里混得下去的。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