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回到家乡,吃上一碗兜汤
已成了多数宁化人的一种的习惯
成群结伴的老友,谈笑风生
兜汤的传奇故事
兜汤,是宁化客家的一种成名小吃。
据传,历史上宁化出产杉木大材,早在隋大业年间开县始祖巫罗俊就“泛筏于吴”开辟了宁化至闽江的航运。早年的翠江上木排如梭,江边常年聚集着放排讨生活的艄公,这些艄公风里来雨里去,上岸下水前能喝上一碗热汤是很期盼的事情。
城内下东门有个包子铺,专做包子卖,掌柜因长一脸麻子,在家排行老五,大伙都叫他“麻五”。据说当年麻五的祖上从中原逃避战乱来到宁化,饥寒交迫昏倒在一座寺庙门口。住持见其一家老小没有生计,大发善心,遂资助其在下东门临街搭起一个小店铺,专做包子卖。
这年春,包子铺外来了一个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云游道人,心地善良的麻五连忙端出几个包子给和尚充饥,道人吃完后看着翠江上木排如梭,艄公云集,就对麻五说:“我教你做一种汤,配上你这包子,挑到江边去卖,保管你生意红火。”
说罢,来到厨房,把麻五常用的调料品八角、山奈、牛角椒,生姜、香菇、香葱等扔入锅中,让麻五用慢火熬煮,又叫麻五把精瘦猪肉切成片加入盐和地瓜粉拌匀,置入锅中同煮。只见道人口中念念有词,右手往空中抓了一把,往锅中一抛,也不知住持施了什么法术,顿时满屋飘香。道人对麻五说:“此汤要常年保温,不可缺火,方能吃出个中滋味,切记!切记!”说罢,双手合十作别。
麻五按照道人的交代,把那锅香喷喷的热汤和包子一并挑到江边出售,为了保温,麻五还特地在汤锅下生了一个火炉。艄公们端着热汤吃着包子,赞不绝口。
兜汤名称的由来
客家语中,“端”(本意是端在手上)发音成“兜”(dou),兜汤意为端着吃的汤。久而久之这种香气扑鼻热气腾腾的肉汤就被大家称之为“兜汤”了。
兜汤的做法
兜汤的制作很简单又很有讲究,宁化人常吃的主要有“猪兜”和“牛兜”。
猪兜,取上等猪瘦肉,切成指头大小,采用横切法,切断肉纤维。将切好的瘦肉拌入食盐、味精、酱油和香油,用手抓匀后下芡粉。芡粉为地瓜粉,适量撒入猪肉里,用双手用力搓匀,直到将芡粉深深芡入猪肉纤维内为止。煮“猪兜”用滚水,将搓好芡粉的肉放入翻滚的水里,水再开一次就好了,将火撤去不能再煮,否则就不脆嫩了。当然,水里有盐、味精和鱿鱼、麻油、葱末等佐料,再加姜、茴香、八角、当归去腥味配料。兜汤要趁烫吃,汤鲜肉滑,引人垂涎。
由于兜汤,味道清甜爽口,适合下饭,时间长了,兜汤便成为客家人的家常小吃,也成为大街小巷的风味美食。酷爱美食的客家人,于是将之纳入家常食谱,并作为早餐的必选汤。因为源于草根,因此以其平实美味,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现在宁化城里不少小吃店的招牌上,堂而皇之地书写着它的大名以招揽顾客,即是明证。
煮牛兜的制作工艺与猪兜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可以一煮再煮,直到煮烂为止。
随着时光流淌,兜汤不仅仅是小吃
渐渐也成了连接家乡情的纽带
一碗兜汤、一份烧麦
一抹鲜姜、一个汤勺
伴我们走过宁化的青葱岁月
是它,勾起了多少在外游子的满满乡愁
是它,传承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家乡味道
宁化兜汤你最喜欢吃哪的呢?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