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忘不了的美味

一辈子忘不掉的美味

文‖黄汉臣

正月十六前后,小学生正式开学。一天小外孙问我:“外公,咱们家乡都有哪些春节习俗?我要写一篇作文。”他这一句话,勾起了我儿时过春节的回忆。

过去的春节习俗有很多,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节”,每天都有故事,其中“蒸年馍”便是重要一项。

过去,春节期间人们对“蒸年馍”比较重视,它不仅是一家人春节期间的主要食品,也寓意着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每年腊月二十六前后,每家每户都忙着蒸馒头。

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蒸年馍”的食材,有句俗话叫“八月十五磨年面——早办”,你如果不把工作提前做好,后期就会很被动。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农村还很落后,那时还没有实现电气化磨面,使用的依然是石磨、石碾等。

进入腊月,大家都要到安装有石磨的人家去联系排号,首先要把五谷杂粮分拣干净备用,大部分都是粗粮,如干红薯片、玉米、高粱等,有的还要在石臼中捣碎才能上磨,有的粮食去皮后才能上磨。

石磨大部分都是用毛驴拉,赶不上套还要人工推磨,再通过木制面柜过箩后才能食用,总之磨年面的每个环节都非常繁琐。

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农村开始有了“一风吹”和“多遍磨”,大大减轻了人们磨面的劳动强度,原始的石磨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在当时,这也算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刚开始好多群众争相围观,非常稀奇。

我的少年时代,“年馍”,一家人从年前腊月开始一直吃到年后过了正月十五,每户都要蒸上十锅八锅,从头天晚上就开始做发面,用的面引子叫“面头”,“面头”用自制的“酵子”,也就是人们自己做的发酵菌种,用它蒸出来的馒头非常劲道好吃,同时还要备足烧地锅用的硬柴火。

“蒸年馍”当天,一家人起得非常早,用“面头”和好的一个个大面盆要放进热被窝里,盖上棉被保温自然发酵。

第一锅一般都要黑面菜角子,菜角子多为白菜、大葱、豆腐、粉条馅。因为菜角子对发面要求不太严格,出锅后可作为当天的食品。其它馒头必须等面团充分发酵后才能制作上锅,面团要开到马蜂窝状,蒸出来的馍才好吃,不然的话很实巴口感不好。

第一锅红薯干面菜角子蒸好后,一家人高高兴兴吃罢早饭,面盆陆续发酵,开始蒸用很少的白面包裹黑面的“花卷馍”,紧接着蒸玉米面馍、小米面馍、高粱面馍,为了节省白面还把剁碎的生红薯包在白面里,叫“红薯馅馍”。

最后一锅要蒸一些祭祖用供馍、枣花馍,手巧的还会蒸一些花鸟图案,上面点缀上红枣叫枣山。我们几个小孩子为了能吃上一个白面馍要等到很晚才睡觉。

过去没有钟表,蒸馍时间不好掌握,母亲常在碗中放点凉水放在大锅盖上,靠摸水温确定成熟时间,有的点燃一支香以燃烧时间确定成熟。

烧干锅糊馍现象时有发生,遇到雨雪天气没有干柴禾烧火蒸年馍更是作难。

蒸馍过程中,家中老人最计较有人串门说不吉利话,有的迷信老人还在大门口撒一道草木灰,防止出现“鬼捏馍”就是实巴馍。一天年馍蒸结束一切顺利,一家人皆大欢喜,象征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如果馍蒸出来实巴或烧干锅,大人们的心情显得非常不愉快。

年馍蒸好后,整个屋子晾的都是馒头,满屋馍香味道。晾好后收藏,不但过年食用,春节串亲戚白面圆馍还要当作礼品走动。只有大年初一才能吃上白面馍,其它时间是舍不得吃的美食。

正月十六小伙伴结伴游玩,母亲才装你口袋中一个白面馍作为口粮,还不敢大口吃,只得一块块慢慢品尝。

吃过母亲蒸过年馍的我们这一代人,看到现在餐桌上的浪费真是感到十分可惜。

小时候妈妈蒸的地锅酵子年馍使我终身难忘,现在超市购买的酵母馒头真找不出那个味道……

书于2021年农历二月初二

【作者简介】黄汉臣,鄢陵人,农民,文学爱好者。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