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鱼小似指节,有的鱼大如车厢,有的鱼生有翅膀,有的鱼却甚至连眼睛都没有……
拜托,大家都住在水里,为啥有的鱼长得这么奇怪啊?
飞鱼,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其实,这是鱼类适应环境的过程。
任何生物为了生存,在其与生存环境的协调过程,往往通过其行为、生理或结构的改变来增加其存活和繁衍的机会。适应一词在生物学中有多种含义,譬如进化适应、生态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和感觉适应等等。
鱼类的进化适应
进化适应是自然界对生物中广泛存在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使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外表形态结构,并且把它自己所携带的基因传给后代,这些基因进一步的繁殖,使适应环境的种群扩大并巩固下来。
扁平的鳐鱼,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鱼类形态结构的适应,首先表现在体形。为适应水中生活,鱼的体形普遍为纺锤形,两头尖而中间凸,使其在水中不至于头尾过重而沉入水底。鲢、鳙的头虽大,但脑腔仅占头腔的1/10,头部多脂肪而使其比重轻,头虽大而轻。而生活在洞穴中的鳗鲡和黄鳝,为能迅速自如的出入洞穴,身体变成圆简形。鳐栖居于水底而身体变成平扁,所以这些都是体形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对于某些鱼类来说,为了自如地停留在任何一处静止的水体中保持平衡,鳍的变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背鳍和臀鳍的生成,使鱼类在水中不会摇晃不定;胸鳍和腹鳍既可使身体平衡,并可起着划水的浆的作用;而尾鳍则成为掌握方向的舵。
比目鱼,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由于不同鱼类的生活环境不同,为了适应环境,鱼鳍也就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变态,如飞鱼的胸鳍特别延长,使飞鱼飞出水面时能作滑翔飞行;山溪急流中的腹吸鳅,胸鳍和腹鳍变成平扁的吸盘状,以使鱼紧贴在岩石上不被水冲走;而生活在大洋中的鮣鱼,为了保护自己,它的第一背鳍前移到头顶并变成一个大吸盘,平时依靠这个吸盘吸附在大鱼或船只的腹面,藉此躲避敌害和远游他处。比目鱼类为了适应于侧卧水底匍行,头两侧的眼睛转移到朝上一侧。
长相凶恶的鮟鱇,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生活在水上层的鱼类,眼睛长在头顶两侧,底层鱼类则多偏下方,而洞穴中鱼类因长期见不到光亮,两眼退化成盲鱼。口颌的变化也很明显,肉食性鱼类的口阔大,如乌鳢、鳡、鲇等,食着生藻类的鱼类如白甲鱼、颜颌鱼的口在头下方,下颌有坚硬的角质层。对于一些底层不善游泳的肉食性鱼类,如鮟鱇等,口特别大,而且背鳍前几根鳍条前移至头顶,变成引诱小动物的钓丝和钓饵。而生活在急流中的鱼类,如墨头鱼等,口的下唇变成一个吸盘。
通过这么多例子我们不难发现,鱼类在体表及内腔各方面都有很多为适应环境而进行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所形成的改变。
鱼类的生理适应
当环境发生变化或当鱼类被迁入新环境时,鱼类在新的环境条件的逐渐诱导下,产生一种生理适应过程,例如鱼类对新环境的气候适应和食性的改变等。其中温度的适应最为常见,生活在温带的鱼类,每当秋季来临,气温逐渐转冷,鱼类逐渐适应温度的下降并增强对冬季寒冷的抵抗能力;春季气温逐渐回升,随着鱼类的复苏,对夏季高温的适应能力也逐渐提高。生活在温度较低环境中的鱼类与生活在温度较高环境中的鱼类相比,耐受低温的能力强,而抗高温的能力则较弱。如长吻鮠在夏季 8 月的死亡高温为 35.8℃,但在冬季则是 29℃。
鲟鱼,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鱼类对温度的适应是有阈限的,即不能超过它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温度适应可改变鱼类的初始致死温度,也影响对致死温度的耐受时间。如鲟鱼的致死高温为26℃的水温,但生活在5℃条件下的鲟鱼被转移至26℃水温的水体中,造成半数个体在不足1小时的时间内致死;而生活在15℃条件的鲟鱼转移到同样条件的水体中,造成半数个体死亡的时间为6.5小时。
鱼类和其它生物一样,当它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活一段时间后,便适应了新的环境特点,从而保证种群的继续生存与发展。但这个可塑性,也就是这个适应能力,实际上是遗传基因所起的作用。不同物种表现出不同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的大小在种间的差异是相当稳定的。对于任何一个物种而言,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一年中四季冷暖的季节变化,还有鱼类个体迁移至条件迥异的地区等,因而每一物种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能够保留下来,大多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鱼类的生态适应
一种生物在生态适应现象中,另一种表现是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仿另一种生物从而获得益处。许多鱼类的体色花斑与环境的适应是密切相关,鱼类和别的动物一样,色彩、斑纹对于捕食和逃避敌人,负有隐蔽自身的作用。生活在水草丛中的天使鱼,在很薄而略呈圆形的身上,有着若干深黑色的条纹,使它的体色有如水草的茎,当它沉悬在水中经久不动时,与水草的颜色混为一片。
大神仙鱼,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生活在热带珊瑚礁中的鱼类,具有各式各样的浓色花纹,这种花纹起着模糊它与珊瑚礁的界线。叶海马的拟态更加完善,身体的轮廓具有很多棘状或模状的突起,有些突起变为叶状的扁平体,在水中展开时,和一片海藻完全一样。须鲨或鮟鱇的身上有多数的呈膜状的分枝,身体的外形和一块被海藻包围的岩石相近似,在比目鱼类的拟态特点是有着很强的体色变化能力,当它处在所处环境的底层改变时,它的体色也随之迅速改变,使它的体色与水底的颜色相一致。
岩石间的猎手——须鲨,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鱼类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除了体色的变化外,还表现在它的运动方式、静止的姿势、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等方面。行为的适应在高等脊椎动物表现较为显著,而在鱼类则对适应环境条件的作用较为薄弱。
结语
每一个物种的存活都是不断适应的结果,地球上水下的环境复杂多样,这也就让鱼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了千奇百怪的变化。所以说,生得“丑”实非鱼儿所愿,大家不要太嫌弃它们啦!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生命脉动团队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选送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