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夹头榫平头案尺寸

夹头榫是连结桌案的腿子、牙边和角牙的一组榫卯结构,从宋代到明代,从明式到清式,在案类家具上一直沿用。

在明式家具中,丰富多变的牙头和雕饰花纹赋予了桌案活泼灵动的性格,而在明式之前,夹头榫的结构经历了四次进化式的蜕变。

夹头榫刀牙板平头案

- Ming style furniture Classic -

刀牙板平头案是明式桌案类家具中的经典之作,因夹头榫的案形牙头造型好像刀片,民间惯称其为“刀牙”。

夹头榫结构是受到中国古代建筑当中大木梁架构的影响。大木梁架构是自柱头开口,中夹绰幕(即插角)。大约出现在晚唐、五代之际,到宋代的时候,夹头榫桌案被广泛地使用。

在唐宋和明代的绘画作品中,也常常能见到这种结构的桌案。

《韩熙载夜宴图》

明万历本《鲁班经匠家镜》版画

做工优良的夹头榫,能加大案腿上端与案面的接触面,增强刚性结点,同时使案面和案腿的角度不易变动;又能把案面的承重均匀地分布传递到四足上来。这是刀牙板平头案在力学上的科学性。

刀牙板平头案可以说是简单到不能再简的家具,没有任何雕刻,通身只有面板边沿及牙口的线条。

“藏万象于极简,匿大美于无形”是对刀牙板平头案最高的最美,也是最贴合它自身特点的形容词。

因为刀牙板平头案是一种造型的结构样式,所以既可以是条案、也可以是画案,二者之区别,应该是其案面的长宽关系。

一般来说,宽度只有超过60公分的,我们才将之称为画案,这是因为画案需要一定的宽度来展纸磨墨,而一般窄而长的我们称之为条案,多靠墙陈设。

黄花梨刀牙板画案

黄花梨刀牙板条案

为了便于就案工作,案面下要留有足够的空间。故正面牙条下不设枨子,只侧面设枨子一根或两根。这是明代夹头榫案最常见的做法,很少有例外。

但是在明式夹头榫刀牙板平头案之前,这种案子有着一条完整的进化路径。

如果我们看一看宋画中的案,会发现很多不是按上述的做法制成的,而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着不同的做法。

这些不同的夹头榫结构可以看作是从宋到明的进化形式,至明代才统一定型成以上结构,合理、先进的做法取代了各种不合理、原始的做法。

宋代到明代的进化过程中,夹头榫案的做法大概有四种:

夹头榫1.0版本

四足上端只能看到有小小的牙头,案正面无枨子,侧面有单枨或双枨。由于牙头小,案足只有侧面安枨子连结,故此种做法肯定会摇晃不稳。

画例如南宋陆信忠《罗汉像》中的一具黑色案和宋人《瑶台步月图》中的一具香案。

南宋陆信忠《罗汉像》

宋人《瑶台步月图》

在明式家具的传世实物中,我们仍可以见到这种只嵌夹牙头,中间无长牙条相连的夹头榫结构遗存。

明 黄花梨夹头榫撇腿云头牙子翘头炕案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明 黄花梨夹头榫如意云头翘头案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夹头榫2.0版本

四足上端嵌夹牙头,案正面有单枨,侧面有单怅或双枨。

画例如宋人《槐阴销夏图》、宋画像砖《妇女斫鲙图》中所见。实物则有河北鉅鹿北宋故城出土的木案。

宋人《槐阴销夏图》

宋画像砖《妇女斫鲙图》

河北巨鹿北宋故城出土的木案

此案虽只有腿足上端的里侧有牙头,但尺寸很长,几乎将要连接成一根通长的牙条,如此做法在后来的明式家具中也有遗存。

正面安枨子主要在矫正第一种做法摇晃不稳的缺憾,但又出现了新的缺憾,那就是正面枨子妨碍使用者就案子进行工作。

明 黄花梨刀牙板翘头案 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

夹头榫3.0版本

四面设枨子有如2.0版本,故妨碍就案工作的缺憾依然存在。但腿足上端的两个牙头已经连接成一根通长的牙条。

这是一个重要的改进。因为通长的牙条能把两足从正面有机地连结起来,增加了案子的稳定性。

同时也只有有了通长的牙条才有可能去掉迎面的枨子,解决妨碍就案子进行工作的问题。

画例如李篙《观灯飞》、宋人《蕉阴击球图》中的案子。

李嵩《观灯图》

宋人《蕉阴击球图》

此种结构在传世明式家具中也有部分保存,且多用于香案等用于置物而非就坐工作的案子上。

明 黄花梨夹头榫香桌

明 黄花梨顺枨夹头榫香案 选自《中国花梨家具图考》

夹头榫4.0版本

是正面通长牙条,无枨子,侧面权枨。这种做法既能防止摇晃不稳,又不妨碍使用者就案工作,因此比以上三种都来得合理、先进,也正是明式夹头榫案普遍采用的做法。

画例如《孟母教子图》、《村童闹学图》中的案子。

《孟母教子图》

《村童闹学图》

宋代的通长牙条都很窄,牙头也很小,到明代牙条用料加宽,牙头中部下垂,目的就在增加和腿足的嵌夹面,使桌案更加稳定坚固,夹头榫结构也日趋完善合理,终于定型。

- END -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