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各种有毒蘑菇图片

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关于毒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毒蘑菇的一些知识。课程名称是“毒死人不偿命的蘑菇”,有点夸张,因为真能毒死人的蘑菇其实只是常见毒菌中的一小部分狠角色而已。即便如此,了解关于毒蘑菇的知识,辨识常见的毒蘑菇,对于避免盲目采摘野菇,杜绝不必要的食物中毒,以及在野外发现中增添认识之乐也是益处多多。

一、概述

为便于界定怎样的蘑菇算是毒蘑菇,我们需要先将菌类进行一下基本的可食性分类。

由于到目前为止的毒菇记录中还没有出现具有触摸性毒素的种类,而且毒菇也不像蛇、蜜蜂之类的动物会借由叮咬注入毒素,因此一般的参考书在描述菌类的可食性时习惯于把菌类描述为“可食”(可用于食用的菌类)、“不可食”(因外形、尺寸、硬度等因素不便食用或没有食用价值的菌类)和“有毒”三类。

今天我们探讨的毒蘑菇,就是其中“有毒”的这一类,即含有毒素、形态看起来还比较适合食用、误食后对人或畜禽产生中毒反应的一部分菌类。

(注:虽然碰触蘑菇不会中毒,但有的人会对一些菇类的孢子过敏,因此在观察野菇时要尽量避免嗅闻,过敏性体质的人还要避免直接皮肤碰触。虽然都会引起不适,但过敏与“中毒”的机理不同,应当区别开来。)

下面是几个关于“可食”、“不可食”和“有毒”的例子:

可食的鸡油菌,个头适中,样子可爱,味道也不错。

不可食的苔藓盔孢伞,直径在3mm左右,太小不够塞牙缝,没有食用价值。

不可食的某小孔菌,硬梆梆的咬不动,没有食用价值。

有毒的毒蝇鹅膏菌,个头适中,样子可爱,可惜有毒。

从数量上看,具有值得一提的毒性的毒菇,在自然界中大约有1000种以上,我国至少也有500种以上,(我国已知蕈菌3700种以上,其中可食用的1000种左右),毒菌物种和毒素的多样性很丰富。.

二、毒菇的毒性及中毒类型

毒菌中毒类型是由毒菌种类的毒素化学性质和含量决定的。一种毒菌的毒性也往往受到生长季节、发育阶段、分布地区及环境条件的影响。(如毛头鬼伞幼嫩的时候可以食用而成熟之后就不能食用、以及狸多同学之前有提到的“有些蘑菇在有的地区有毒有的地区没毒”的情况等等。)

左:狸多拍的幼嫩毛头鬼伞(鸡腿菇)尚可食用。右:最右边的已经张开裙子的毛头鬼伞,已不再适合食用。

目前国内的研究一般把毒菌及其中毒症状分为肠胃型、神经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四种。此外,有的研究者根据研究成果还增加了呼吸循环衰竭型和光过敏性皮炎型的分类。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几类毒性以及相应的毒菇代表。

1. 肠胃型毒素主要侵袭消化道系统,误食会出现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常见的毒菇代表有红菇科的毒红菇、鬼伞科墨汁鬼伞等。

毒红菇Russula emetica (Schaeff. : Fr.) Pers. ex S. F. Gray(又称呕吐菇,棺材盖儿……)

“酒鬼的毒药”墨汁鬼伞 Coprinopsis atramentaria (因自溶时会滴下黑色液体,又称墨水菇)

2. 神经型毒素主要侵袭神经系统,若误食会出现意识模糊、幻觉等症状,甚至表现中毒性精神病的症状(如误食了“我擦嘞闹不住菇”的芭蕉桑在朋友家大闹一场的情况)。常见的毒菇代表有鹅膏科的毒蝇鹅膏菌、鬼伞科的大孢花褶伞、丝膜菌科的橘黄裸伞、牛肝菌科的红网牛肝菌(见手青)等。

左:橘黄裸伞gymnopilus spectabilis (fr.) sing. 右:红网牛肝菌Boletus luridus Schaoff. : Fr.

3. 肝脏损害型毒素主要侵袭肝脏组织、破坏肝细胞,影响肝脏正常功能,死亡率很高。毒菇代表有白毒鹅膏菌、致命鹅膏菌、栗金孢牛杆菌等。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毒菌的中毒潜伏期很长,一般在6小时以上甚至一两天,是真的毒死人不偿命。

致命鹅膏菌Amanita exitialis Zhu L. Yang and T. H. Li

(据google,致命鹅膏菌与壳斗科锥栗属植物黧蒴树的树根共生,一般与树根相连。黧蒴树在广州地区白云山、天麓湖、华南植物园等山地均有分布。)

黧蒴錐/裂斗錐栗Castanopsis fissa 壳斗科锥栗属

4. 溶血型毒素可破坏红血球、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症状除肠胃型表现出的那些以外,还有头痛,瞳孔放大、肝肾肿大等,甚至导致心脏衰竭……总之也是要毒死人的狠角色,毒菇代表是鹿花菌。

鹿花菌Gyromitra esculenta (Pers.) Fr.

5. 呼吸循环衰竭型症状主要为有呼吸麻痹、中毒性心肌炎等等,潜伏期从1小时到10天不等。总之也是潜伏期较长,致死率较高。毒菇代表是亚稀褶黑菇、纹缘鹅膏菌、毒粉褶菌。

亚稀褶黑菇 Russula subnigricans Hongo

纹缘鹅膏菌 Amanita spreta (Peck) Sacc.

毒粉褶菌 Rhodophyllus sinuatus (Bull.: Fr.) Pat

6. 光过敏性皮炎型 当毒素经过消化系统吸收后,使机体细胞对日光敏感性增高,特别是太阳照射的部位出现皮炎。如皮肤红肿,嘴唇肿胀而翻起,伴随火烧针刺般疼痛。代表毒菇是长得很像木耳的胶陀螺Bulgaria inquinans和某种暗皮菌。

胶陀螺 Bulgaria inquinans 而且它也是生在树干上

三、容易混淆的毒蘑菇与食用菌

通过上一节的介绍,相信大家心中已有一点印象,比如“鹅膏中有毒的似乎有点多?”事实的确如此。在鹅膏家族中,除了极少数可食外,多数都具有毒性,因此也有人把鹅膏科菇类直接称之为“毒伞科”,在绘画作品中常出现的毒菇造型多半也是出自此类。事实上,除了鹅膏之外,球盖菇、粉褶菌、马鞍菌等几个家族,也都是有名的毒菌大本营,而且其中的一些由于和一些食用菌长得很像,被误采误食的可能性一直很高,下面就将一些“看起来很美味”的毒菇们和相应的可食用菌类对比举几个例子,看看它们究竟有多相像吧。

1. 鳞柄白毒鹅膏(毒)vs 白林蘑菇(食)

鳞柄白毒鹅膏Amanita virosa (Fr.) Bertillon

白林蘑菇Agaricus abruptibulbus Peck

以上两种蘑菇虽分属于不同的科(鹅膏和伞菌),但大小、形状和颜色都十分类似,外观上细微的差别在于鳞柄白毒鹅膏的菌柄毛毛糙糙的,不像白林蘑菇那样光滑。以及菌褶的颜色,前者是白色,而后者是褐色。

2. 鹿花菌(剧毒)vs羊肚菌(食)

鹿花菌 Gyromitra esculenta (Pers.) Fr.

圆顶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 (L. : Fr.) Pers. var. rotunda Pers. : Fr.

这两种蘑菇同属马鞍菌科,外型和物理性质比较相似,从外表上看,比起头部看起来一格一格的还蛮精致的羊肚菌,鹿花菌的头部只是胡乱皱起来,显得有点草率。

3. 簇生花边伞(剧毒)vs滑鳞伞(滑菇)(食)

簇生花边伞 Naematoloma fasciculare (Hudson:Fr.) Karst

滑鳞伞(滑菇,珍珠菇) Pholiota aurivella (Batsch:Fr.) Kummer

以上是两种小型的木栖球盖菇的比较,它们看起来一样迷你,一样光滑可爱。通常被称之为滑菇的滑鳞伞,是受欢迎的食材。而簇生花边伞却是含有剧毒的毒菇,能引起肠胃型中毒症状,严重的话可能致命。两者外观区别主要在于簇生花边伞菌盖颜色,成熟后呈现出一圈浅色花边(其实在野外的话,也不一定都能这样恰到好处地呈现哦!),以及光滑的菌柄。滑菇菌盖颜色相对而言比较均匀,而且菌柄上通常有个膜质的菌环。

4. 黄裙竹荪(毒)vs长裙竹荪(食)

左:黄裙竹荪Dictyophora multicolor Berk. & Br. 右:长裙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 (Vent.Pers.) Fisch.

以上两种竹荪同属鬼笔科,其中白裙子这种长裙竹荪就是我们平时食用的竹荪(食用时要去掉菌托和子层托,也就是它的脚和头),而黄色裙子的这种多数有毒,不宜食用,在民间通常用酒浸泡制成外用药物,用于治疗足癣。

以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前面毒性介绍的时候大家也可发现,有毒的粉褶菌、黑菇和鹅膏之类的与普通的草菇看起来也很相似,胶陀螺和我们常吃的黑木耳看起来也差不多。在很多菌类家族中,毒菌和食用菌都是混杂在一起,仅用观察外表的方法难以分辨。就连通常被认为可食用的牛肝菌,大多数也有一定的毒性,只是一次并不吃很多,就算中毒了,大多就是拉拉肚子,因此不太引起重视。不过,由于误食剧毒的菌类会有生命危险,须特别注意。

四、如何避免误食毒菇

由于本组内课程中不包括“食用蘑菇”,因此第一条原则是:在野外观察时不采摘任何野菇用于食用。(无论你有多肯定它是无害且美味的)

而针对通过购买之类的途径得到的野菇,以及别人非要去采摘(总有那种时候你实在管不住别人的手不是吗)的情况,应当明确以下几点:

1. 不采食菌柄基部膨大,具有菌环,且孢子是淡色的野菇(孢子的颜色可以通过把菌盖放在一张白纸上等待片刻后观察从中掉落的孢子印记判断),因为拥有以上形态的多为剧毒的鹅膏或近似种。

2. 不采食菇体受伤后变蓝的野菇。很多种类的牛肝菌具有这种特征(见手青,说的就是你哦),多数含有神经型毒素。

3. 造访另一国家,不采食与自己国家食用菇类外观相似的野菇。(我的友邻们也许还会记得那个“一对老夫妇去澳大利亚探亲,没多久老头独自抱着骨灰盒回来了”的故事吧……)因为除了有的毒菇与食用菌菇类外表极其相似之外,前面也讲过,野菇的毒性甚至与它分布的地区有关。

4. 不生食任何野菇,且煮熟后应将汤汁倒掉,以避免水溶性毒素的毒害。(所以直接将生的蘑菇倒进汤里面煮其实是不科学的,虽然那样可能会比较富有风味)

5. 有的野菇与酒共食会出现中毒现象(比如鬼伞科的各位),所以在品尝野菇时尽量不要饮用酒类饮料。

6. 不将不同种的野菇混合煮食,以免多重中毒,增加救治的困难。

以上是避免食用毒菇的基本事项。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如果仍然有人不幸中了毒,那么以下是几点聊以补救的建议:

1. 尽快就医,并带上吃剩的野菇(那个谁带着一个芭蕉桑吃的那种蘑菇去朋友家的做法是正确的),如失水过多可补充电解质。

2. 确认食用野菇与发病之间的时间间隔。中毒不久(2小时以内)可以对神志清醒的患者催吐或服用活性炭。

3. 若中毒过久,且症状严重(如肝、肾功能受损),最好建议医院会同真菌专家(如果找得到的话)进行野菇毒素确定并给予适当药物治疗。

五、小结

今天的课程向大家介绍了毒菇的毒性类型和常见的毒菇种类。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毒菇和食用菌从外型上往往难以区分,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两者之间都没有明晰的界线。因此我们在野外观察中应避免采食任何野菇。同时在平时生活中食用菇类山珍时也应采取正确的烹饪方法,避免不必要的食物中毒。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