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奶奶您别烦,过了腊八儿就是年……”
过去,通州人一直把腊八看作是春节到来的信息。
春节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具有独特的东方神韵,其中也含有浓厚的迷信陋俗。
其实春节是现代叫法,古时候称元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说颛顼开始定一月为元, 初一为旦。夏沿旧制。
商朝把元旦改在十二月初一;周朝把元旦又改为十一月初一;秦朝把元旦改在十月初一;到了汉武帝又恢复了夏制,后人称此历法为夏历。
辛亥革命后改用公历,以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
解放后,1949年正式规定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是一年中内容最丰富、最隆重的节日,各地过春节的民俗也不尽相同,那么您知道咱通州人过年有什么讲究吗?
通州过大年之做年菜
一进腊月,通州人就开始准备年菜,除了做自家节日年饭,还备用正月招待亲朋的佳肴。
通州人习惯在“破五儿”前,每日三餐都吃现成的饭莱,表示来年不受厨事之苦。
年菜做什么?做多少?那就要看家境贫富、习惯和口味而定了。
一般讲除了炖肉、扣肉、米粉肉、 各种丸子等大菜外,还常做些炸豆腐以及一些凉菜,如猪头脸儿、猪 (羊)下水、豆儿酱(猪皮丁、豆瓣儿、豆腐干丁炒熟后凝成冻儿)、假鸡丝(渚肉丝炒酱瓜丝,熟后晾凉,拌葱丝食用)等。
主食还要蒸大量馒头、豆包、年糕,备作上供和正月食用,贫户蒸棒子面丝糕、豆馅团子等。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通州特有的年货儿咯炸合儿。其主料用绿豆磨成的浆摊成很薄、直径一尺左右的咯炸。
咯炸合儿主要有三大类:
一种叫素咯炸合儿,做法是把一张剪成正方形的咯炸抹上面糊,再摊一层馅(胡萝卜丝加适量香菜末、面粉和盐拌匀),上面再盖一张同样大涂有面糊的咯炸,压实后切成3 厘米宽、10厘米长的块,炸熟即成。
第二种叫卷圈儿,把咯炸松松卷成圆筒状,用面糊把边粘实,切成两厘米厚的圆块;也可以卷成长方形, 切成与素咯炸合儿等大的块,炸熟即成。
第三种叫螃蟹盖儿,把咯炸剪成直径6至7厘米的圆片,在一张咯炸片中央放馅。猪肉末加适量青韭末、碎咯炸末、油盐等调料拌匀 另一张咯炸片周边抹上面糊,两片粘合,稍一过油捞出,吃时再煸炸一下 即可食用。前两种多作供品,后者香而不腻,是最受欢迎的年节美食。
通州过大年之年糕
年糕不仅是节日供品,人们过年吃年糕,也有取“年年高”之意。
年糕的种类较多,概括为两大类:
一类是用江米面蒸制的, 直径约6、7厘米的扁坨,俗名“白片儿”,蒸熟后上面戳一个红点,在屉上晾凉,也有带枣儿或包豆焰 的,天禄斋等糕点铺或年糕摊都可买到。
另一类是用黍米面(黄米面)蒸的小枣切糕,也有带豆的,蒸熟后放凉切成方块,有自家蒸做的,也可从摊贩那里购买。
此外,农村还有用黏高粱面蒸的年糕或豆馅黏团子。
说起年糕还有一段历史传说:
春秋时楚国大夫伍奢被陷害,其子伍子胥为报父仇,逃往吴国借兵,伐楚成功后受封申地,他自感与众多权贵结怨过深,将难免被害并殃及百姓,遂对其心腹说:“若我死后国家遇难,可在城基下掘土3尺能得食物。”
后伍子胥果遭陷害,越国乘机伐吴,战争连年不已,申地饿殍遍野。在这危难的时刻,有人突然想起伍子胥遗言,急忙拆城挖地,果然掘出大量用糯米做的“城基石”,可代食充饥,百姓得救。
此后每逢过年,吴国家家户户蒸糯米糕,纪念伍子胥,久之过年蒸年糕就形成民间 习俗,普及全国。
通州过大年之写春联
贴春联是欢度春节的主要民俗,是我国独特的、富有浓郁民族传统色彩的文化活动。
之所以说春联为中国所独有,那就是因为春联是用汉学语言文字表述的,有传统的格式,固定的平仄音调,上下联对偶等诸多讲究,任何别的语种都是无法企及的。
春联也叫对联、门贴、春贴子、贴对子,它源于“桃符”。
据《辞海》引《山海经》说:很早以前沧海之中度朔山上,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枝干弯曲得像一座拱门,成了魔鬼下山必经之路,玉帝命神荼、郁垒两位神将在此守护,如果有魔鬼伤害百姓,就用苇索擒拿喂虎。
还有一种说法:逐日的夸父死后,其杖化为桃木。由此可见“桃木”在先民的心目中已是神木了。
早在战国时期,中原地带百姓为了镇邪伏妖,平安过年,就用桃木制版,上面画着神荼、郁垒的像,或书写“神荼、郁垒”四字,悬挂大门两侧,名为“桃符”,每年春节更换一次,故有“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这就是早期的桃符。
到了秦汉时期悬挂桃符祝贺新年已成民间传统习俗。
五代十国期间后蜀国君孟昶,在桃符上书写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称为“桃符对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春联。
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据《簪云楼杂记》载,朱元璋除夕传旨: “公卿士庶人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且他还把写好的春联赏赐给大臣们,由于朱元障对春联的偏爱与提倡,春节贴春联成为盛行全国的风俗,一直流传下来。
关于通州,解放前,通州城乡各家春联除自写,或请亲朋代书外,进入腊月在鼓楼前后、万寿宫等繁华地区,就可看到一处处代写春联的对子摊,摆一张八仙桌、一只凳子,桌上放着纸笔墨砚,贴着“代耕”、“涂鸦”、“翰墨”等红纸字条。压上几副写好的春联,经营此业者多是教书先生或落魄文人,借此挣点笔资。
解放后,春联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得到保存,只是去其糟粕,赋予崭新的内容,用以反映国家日臻富强,人民生活大大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气象。
通州过大年之扫房子
古代的春节大扫除称“扫年”,当时此举并非单纯为了干净,而是源于“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演变为年终大扫除,到了唐代“扫年”之风已经盛行。
到了宋朝,扫尘已蔚然成风,历代相传形成岁末扫房的良好习俗。
扫房有讲究,每到年底,家家户户要从《黄历》上择一个“宜扫房”的黄道吉曰扫房,象征扫除晦气、穷气的一种良好的愿景。
扫房是一项很繁重的活儿,有的人家要把家具陈设通通搬出室外,擦拭干净(就连上面的铜饰件儿也要擦得锃亮),长期沉积在屋内房顶、犄角旮旯的尘土、塔灰、蜘蛛网彻底扫净,把玻璃、室内摆设、家具、佛桌上的香炉、蜡扦、香筒、佛灯、五供等都要擦净擦亮,还要把旧对联、门神、年画儿撕掉,有佛堂和财神楼、祖先堂的也要打扫干净。
(来源:《通州民俗》王文续 微信编辑 张丽)
北京通州发布(ID:bjtzfb)
对于侵权行为,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北京通州发布
微信号:bjtzfb
通州权威信息发布
长按二维码关注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