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粉条怎么做不碎

田野里开始刨红薯的时候。河北赵县韩村镇各子的粉坊就要开张了。有粉坊的人家就会购进大量的红薯,用来它作原料加工粉条、粉皮。各子三村的的粉坊在当地很有名,他们完全采用传统手工漏粉条。

开粉坊特别辛苦,常常是天不亮就起床了。低矮的粉坊里,一口直径1.8米的大铁锅注满了清水,助燃的鼓风机欢快地鸣唱着,锅里升腾起的热汽在粉坊里缭绕着,阳光从旋转的排气扇口照射进来,在热气腾腾的粉坊我们看到,烧火的、打糊的、加矾和面的、沸水漏粉的、冷浴晾条的,大家各有分工,有条不紊,你方唱罢我登场,小小粉坊原本就是秋冬季北方农村上演的一台好戏,红红火火,热闹好看。

李广民的粉坊一个秋冬就能消化30万斤红薯,出粉条48000斤,光是加工粉条这一项,每年收入不下20万元,刨去工人的工资,纯收4万元左右。

中国的红薯栽培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红薯的栽培分布很广,南起南海诸岛,北至内蒙古,西北达陕西、陇南和新疆一带,东北经辽宁、吉林延展到黑龙江南部,西南抵藏南和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淮海、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各省是我国红薯主产区。

红薯是加工粉条的原材料,在赵县当地种植量很小,人们往往在边角地块栽种,白露过后,把成熟的山药从山药蔓下刨出来,调剂餐桌上的口味。所以,李广民很难从当地采购到足够的原材料,每年秋冬之交,他都要不辞辛苦地从山东或周边的赞皇县去采购。

他认为那里的红皮红薯出粉率高。红薯采购回来,要冲掉泥土,洗涤干净。过去用自制的擦床粉碎,现在用上了粉碎机榨汁,打好的浆液,用泵吸进过箩机过滤、入池,兑入用黄豆汁或绿豆汁培养好的“老浆”酸化,经一天一夜之后,淀粉沉淀并与水分离,撇去浮在淀粉上的一层泔水后,剩下的便是凝脂般的湿淀粉。

粉坊宽敞的大院里,有几十个吊在水池上方的吊兜,兜里全是凝脂般的湿粉芡。吊兜是用纱布做的,与豆腐坊的纱布兜如出一辙,又结实又有韧性。纱布兜的四个角用绳子打个坚实的结,就形成一个大吊兜。一兜从100到120斤不等,这样吊上一天一夜沥干水分,再掰成拳头大的块儿摊到一层层架子上晾晒,得到的是雪白的干芡粉。

粉坊里的工序一环套一环,漏粉很关键。粉坊的伙计们使擀面杖将粉坨擀细,倒入瓮缸里打糊,这个环节是漏粉的核心技术,相当关键。将一定数量的淀粉,按比例配入祖传配料搅拌均匀,冲入沸水快速搅动,芡糊越搅拌越粘稠,没有一把子笨力气,很难胜任,再精壮的劳力也怵头。

漏粉把式双手挖出一块搅拌的恰到好处的芡糊,抟成团,投入漏瓢,用力捶打,灰白的粉条落入开水锅,迅疾变得润泽透明,团团游丝在锅里翻几个滚,即被锅台旁手持长筷的拨锅人轻轻划拨到冷水浴盆里。

做粉条需要好天气的配合,经过一宿阴晾的粉条在挂到架子上晒干后才是成品。成品的品相为呈浅灰色或黄褐色,晶莹剔透。熬制大锅菜时,煮到锅里柔润嫩滑,透明劲道,不烂不碎,有嚼劲,不牙碜,口感没得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