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新疆的烤馕饼

新疆的馕,以维吾尔民族的烤馕为代表,也囊括其他各少数民族、例如哈萨克民族的烤馕。

据史料记载,“馕”源于波斯语,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维吾尔民族原先把馕叫“艾买克”,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叫“馕”。

“馕”自汉代传入中原,便成为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因与汉族人的烤饼相似,古代的中原人称其为“皮饼”、“炉饼”。具有易于制作、便于携带、外干内酥、久存不坏,适合旅途携带、一路当食的特点,成为商旅行人的最佳选择。传说张骞通西域后,频繁的商业贸易活动,使胡餠在内地的一些地方普及。而“胡饼”这一名称从汉代到五代、宋一直在中原流行,说明它对中原的饮食文化有强烈影响。

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诗人,在他们的诗篇中还描写过馕。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一诗中写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酥油香出新炉。寄于饥馋扬大使,尝着得以辅兴无。”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中摘录“食经”中关于做馕的技术资料,也可见馕在我国食谱中由来已久。”

维吾尔馕的外形圆圆的,直径三、四十厘米。微焦泛黄的颜色,中间薄,周围边沿厚,平面上扎有密密麻麻的花纹针眼。还有碎皮芽子、葱花、芝麻粘贴其上,香气四溢。

我在沙湾县西戈壁镇中学期间,大门外的一角,有个馕坑,生意不错,买馕的人络绎不绝。维吾尔族老板时不时地用汉语高喊:“热馕!”来招揽生意,它总会唤起人的味蕾,驱使我时不时地到馕摊上买个热馕。淡淡嘴。那种奇特的色香味让人垂涎欲滴,嚼起来余味无穷、觉得那是一种享受。

维吾尔民族家门前或城镇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一座座用羊毛和入粘土砌筑而成的馕坑,形成当地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它高约一米,肚大口小,形似倒扣的宽肚大水缸。坑围用土坯垒起方形土台,有保温和便于烤馕人在上边操作的功效。炉内放置木炭或煤炭燃烧,待明火消失、炉火纯青,坑壁被烧得滚烫时,即可把擀好的、上戳有许多花纹的面坯,用手撩些盐水、再蘸些剁得碎碎的皮芽子和碎芝麻,搁在手掌上。低头看一眼炉膛,便弯腰撅腚,“啪”的一声,把面坯一个个地用力粘贴在炉壁上,几分钟时间便可烤熟。再拿一长铁钩把熟馕一个个勾出来,扔在一端的馕堆上。高温炙烤、汗流浃背,技艺娴熟,动作敏捷。就像一个固定的设计,循序而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维吾尔族的馕,其原料以麦面为主,也有玉米面、荞麦面的。佐料有清油、奶子、芝麻、皮芽子、鸡蛋、酥油、葛尔丹、糖、盐等等。多为发酵的面,也不乏死面。大小、厚薄不一,有直径40——50厘米的,这种馕大的要1——2公斤面粉,被称为馕中之王。最小的和一般茶杯口那么大,叫“托喀西”馕,厚约一厘米多,是做工最为精细的一种馕。还有一种直径约十厘米多,厚约5——6厘米,中间有一洞的“格吉德”馕,这是一种最厚的馕......

新疆馕的种类有20几种,不仅繁多,而且所用的原料、食材也很丰富。馕的添加成分、面饼形状、烤制方法,各个民族、各地方的做法有别,都有一些自己的独特之处,其名称也就相应而别。

比较常见的有在表面上轻抹一层油,表面光滑,颜色焦黄,且带有光泽,不仅悦目,而且味道香美;有的表面放些碎洋葱和芝麻,不仅好看,也很好吃;还有表面放糖水,烤成后糖在表面形成结晶,在阳光下晶莹夺目,叫人垂涎欲滴。还有肉囊、把肥羊肉剁碎,放上洋葱、盐和一些佐料,然后和在发酵的面里,或包在里面,放在馕坑里烤,这种馕吃起来满嘴油香、久久不散。馕含水分少,适宜于新疆的气候,加之烧烤馕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营养丰富,各族人民喜爱烤馕也就理所当然了。

像汉民族爱吃馍馍一样,馕也是新疆各少数民族喜欢的一个独具特色的食品,享誉天山南北。“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可一日无馕”,足以说明馕在他们生活中的及其重要性。如今,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吃到香脆可口的馕。馕也成为汉族乃至全国其他民族喜爱的食品。

我曾长时期生活、工作过的八家户乡,是以哈萨克族为主的半农半牧地区。哈萨克族人家的门前也有一座馕坑。馕坑的砌筑用料,形状、结构式样,与维吾尔民族的馕坑相比,却有明显区别。我家邻居是一户汉族老新疆人,他在门外不远处用土块垒一座有烟筒的四方形馕坑。象一座土火炉。馕坑内外抹的厚厚一层用麦草、食盐及粘土和的泥巴,保温,防止漏气。坑底烧柴禾,炉膛口大、内置几根铁支架。支架上放置一大托盘。大托盘可在炉膛口处进出自如。

秋季,几家人从地里拾一堆葵花杆,放置于馕坑边。不论平时还是逢年过节,只要想吃,随时可相互告知约定某天。左邻右舍,像平时蒸馍馍一样,把面和匀(用水或奶子)、揉透、发酵、做成大约10厘米厚、直径20厘米左右的大馍馍,表层抹上油。仅此而已,再无别的佐料,简单而淳朴。

烧馕时,给馕坑里塞进较多的葵花杆,点火燃烧。待烟消火炽时,把做好的大馍馍依次放入托盘、置于炉架上。用湿布、砖块类东西把炉口、烟筒和炉膛三个口堵得严严实实,大约15分钟左右,即可出炉。烤出来的馕,外皮金黄色、香气扑鼻。你家烤完他家烤,一回要烤许多,搁置家中,慢慢享用。十天半月也不会发霉变质,还易于携带,干吃或泡汤吃均可,十分方便。入乡随俗的缘故吧,当地来至五湖四海的汉族、回族等,也对哈萨克族的烤馕也很喜欢。

几十年来,我每次回陕西、宁夏探亲,总喜欢带些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馕,既作为路上干粮,又当做稀罕之物、送给亲友们。他们争相传阅,一饱眼福。吃着、品尝着,一脸惊喜。如今,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都能看到新疆维吾尔族小伙烧馕的情景。别具一格的色香味,受到当地居民的喜爱,纷纷慕名购买,给全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哈萨克族的馕虽未风靡于全国,但他们的馕在新疆当地却名气不凡,不仅是哈萨克民族喜欢的主食,也备受新疆其他各族居民的欢迎。特别是它的少盐无糖、原汁原味原生态,更让中老年人、特别是患有“三高”慢性疾病群体的青睐,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我所涉足过的新疆城镇街市上,哈萨克族售馕的临时摊位、小三轮随处可见,生意红红火火。

退休后,我在县城生活已十多年了,常购买哈萨克族馕吃。同当年我在山区农村烧烤的馕并无两样,依然风味醇柔、物美价廉。哈萨克民族不经商的传统,已随社会进步也发生悄然变化。其馕的商业行为,虽未形成规模,仅在自家作坊式经营,小打小闹。但它却是新疆一道独具哈萨克民族风味、人见人爱的美食。维吾尔、哈萨克以及其它各少数民族的馕,或两馕或诸馕优势互补、珠联璧合,共同承载新疆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新疆丰厚的馕文化产业链,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已势在必行。

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新疆的馕及其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新疆各族人民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吸引了游客,传承了文化,还赢得了商机。这种产业十文化的发展样板,让新疆馕文化产业成为新疆旅游发展的一处新景观。靠这小小的馕来打造大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馕文化,让它走出新疆,走向全国,面向世界。相信新疆馕定会成为新疆系列美食中一张响当当的名牌,造福新疆各族人民。

贺养初,网名加贝,蓝田人,现居新疆沙湾县西戈壁镇。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