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中国长江文学社

散文苑

母亲的背影

◆ 姜列友

读初中一年级时,我刚满十一岁。那时少不更事,寄宿在校,无人看管,我便放浪形骸,不思读书。事实上,我很爱读文学书,有一次买到一本语文辅导书,一天就读完了。可是在贫穷的农村,除了课本之外,也没什么书读。

我还记得初中一年级入学,家里没有钱交学费。是母亲卖米给我换来了学费。

初一的学费,在1983年是5元钱。家里没钱,母亲就向爷爷借。爷爷那时卖米酒还有点结余,不知为什么爷爷也没有借。母亲就把家里的大米,盛了两个大半箩筐,一路挑着走到离家七里远的七角塘乡粮站去卖。

那天,太阳特别毒辣,明晃晃的,母亲挑着两箩筐大米,一路穿过村子北面的田垄,穿过北面平山林场,再穿过蒋家村,然后才走到七角塘乡。母亲一路上挑着米担子,微微歪着头,一只手扶着扁担,另一只手用力划动,费力地赶着路。我在后面紧紧跟着。这情形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母亲到了七角塘乡,找到在七角塘乡卫生院工作的大舅舅,请他一起到了粮站,跟粮站的人打招呼,希望人家关照一下,卖个好价钱。后来,大米卖掉了,换回来20元钱。5元钱交了学费,其他的钱还留下了一些。母亲又给我买了一件黄色的背心,还买了几样新鲜菜。

等到第一天上学,我一觉睡到了八点多才醒,太阳已经三丈高了。母亲在我睡醒后陪着我,匆匆忙忙赶到了五里开外的东余村。大树一中的初一班就在东余村前排中间的祠堂里。

我有时候想,母亲对我实在是宠爱的,我上初中第一天早晨她让我睡到自然醒。我迟到后,正在上数学的老师看也不看,我穿着母亲给我买的黄色背心,在教室墙壁下被罚站了一节课。

总之,我真的是在懵懵懂懂中读完了初一初二,并且初二因为成绩中等,学校怕影响初三升学率,就让我留级了。留级后的我,虽然感到遗憾,但是并不焦虑,每天依然痴迷和同学打闹。那时候,正流行电影《少林寺》。我晚上下自习课之后,就在操场上和同学们比试拳脚,在月光下疯玩到半夜,不知忧愁为何物。

直到有一天,母亲来看望我。

1985年暑假,我在学校上辅导班。大概是七月份的一个中午,我正趴在课桌上迷迷糊糊地睡觉。突然,一个同学大叫,“你妈妈来了!”我一下子惊醒了。抬头看,母亲就站在教室门口。我走出教室,看见母亲是骑着自行车来的,自行车停在教室门外。车子的龙头上,两边挂着布袋子。母亲说:我给你送了东西来,大米、菜;还有家里种的瓜,你吃;还有一把折叠的纸扇子,天热,你就扇。

母亲大概就说了这么一些话。我点点头,把东西拿进了教室。再次出教室门,母亲说了几句话,就说要回去了。

我站在教室门口,望着母亲推着自行车离开。

大树一中建在一个叫巴家山的小山坡上。教室东侧,是一片缓缓向上的高坡,高坡上面是一条土路,往北直通大马路。母亲从操场上推着自行车,到了高坡上。坡有点陡,上面是矮草。

中午,南方烈日炙烤地面,四处都是明晃晃的,热浪扑面。我站在教室矮檐下,看见母亲推着车转身离开。母亲流了很多汗,汗水湿透了她的衬衣,我老远都能看清楚衬衣粘在她的背上。她背对着我,躬着腰,双手压着自行车把,有点费力地往上推,一步一步走得很慢。我站在教室门口,远远的,似乎都能感觉到母亲的沉重呼吸。

我的眼泪登时流了下来。

母亲推着车到了坡顶的大路上,冲我挥挥手,就骑着车走远了。

我折转身回到了教室。

我的座位就在第一排左起第二个座位。

我在座位上一坐下来,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我的眼泪像水泻一样流了出来,伴随着大声的近乎哀嚎般的痛哭,鼻涕眼泪一股脑地全流了出来,滴在课桌底下。我趴在课桌子上整整哭了一节课的时间。上课老师和周围同学也没有一个人来劝我。

我感到无比后悔啊!我的父母亲在家那么辛苦,母亲还给我送来了这么多好东西,而我却在浪费时光。我真的后悔自己不好好用功读书,辜负了父母的爱。我真的后悔自己不好好学习,我自认为有点天资,竟然沦落到初二复读。

在羞愧和悔恨之中,我痛哭了整整一个多小时。之后,我擦干了泪水,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好好读书!一定要对得起我的母亲,一定要把学习成绩赶上去。

从那天开始,我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

当天晚上,晚自习结束,我就支起了煤油灯,认真看书学习。从那以后,读书学习,就永远成了自觉的习惯。从那天开始,我在大树一中每天晚上自习到12点。重读初二时,成绩就开始一步一步好转了。等到上初三的时候,母亲一周至少给我送一次米和菜,有时还送麦乳精等营养品。我问母亲,家里没有钱,怎么买得起这些。母亲总是说,卖了一些东西换来的钱。后来才知道很多时候是借来的。在母爱的感召下,我上初三后就进入了近乎癫狂的状态。每天晚上点着煤油灯,学习到12点以后,睡觉不上床,就用四条长条凳前后一拼,薄被子一裹睡到天亮。往往早晨6点不到,又爬起来读书。在非常困乏的时候,我的耳边甚至出现母亲喊我“细儿”的幻听。整个初三阶段,我专心于课业学习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虽然三个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复读生(最少复读2年,最多的复读了7年),我却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时考到了全年级150余人中的第三名。初三结束,我终于如父母所愿,考上了都昌师范,中考分数超过了市重点高中九江一中的录取线40分。

每次回忆求学的路,我都会想到1985年那个夏天,想到母亲给我送来的米、菜和那把折扇,想到她推着自行车上坡的背影,想到我那场痛哭。我后来的一切,都是以那场痛哭为起点。母亲的那个背影永远印在我的心底,她用无声的爱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的母亲

◆ 王稻

弟妹来电话告知我母亲生病了,昨天一天躺着没吃饭,让我回家看看。我便在琐事中脱身出来,去到母亲家。

院子里静悄悄的,大门虚掩着,我开了门进去,叫了母亲一声,无人应答。父亲随之从屋内走出,他说母亲去买菜了,让我坐下等着。前段时间父亲摔断了六根肋骨住院数日,出院回来静养,这才没多久,母亲咋又病了呢?父亲告诉我说母亲全身疼痛,做不得事情,昨天躺了一天,今早才起来吃了点稀饭。

我打开冰箱看了看,里面还有一点排骨和蔬菜,两个人吃饭也够了,不用再去买菜。父亲说你舅妈来电话说中午会来吃饭,你妈妈就早早起来去买菜了。我正准备去接她,母亲买菜回来了。她提着个购物袋,摇摇摆摆地朝着家走回来。我瞬间惊呆了,才一周没见,母亲明显地消瘦了一圈,头顶上的白发更多也更耀眼了,一根根如秋后的芦苇花一样盘踞在头上。看到母亲这副头重脚轻、像醉酒似的模样,直让我庆幸她还坚持走了回来,幸好没在路上摔跤。

看着母亲,我心疼不已,忙接过她手里的东西,责怪她自己这副样子还去买菜,怎么不叫我来。她说你自己家里的事也多,没多大事就不叫你了。我问她哪里不好,去医院看看吧,她说全身每块骨头都胀痛得动不得,我说你是累成这样的,这些天你一个人又种菜又挖地又照顾父亲,让你不要那些地了,你偏要种,现在累成这样了多不值得。她对我的老调重谈表示不悦,说人家都在种菜,城里的一点菜地宝贵得很,菜也贵得很,你们总是让我丢掉,不知道多有钱似的。

我见说服不了她,就转变话题,说人家身体好可以种,你身体不好就不要种了,你年纪大了还种菜给我们吃,现在身体这样不好还要种,我们吃得也不安心的,我们以后不再来家拿菜了,你就不要操劳了。她听我这么说立马急了,好像她种的菜真的没有销路了一样,马上改口说,我不种菜也一样要生病,这不是种菜累得,是生你时落下的病根子,那时候生你时差一点死掉了。听了她的话,我瞬间惊呆了,眼泪立即就蓄满了眼眶,因为自己也做了母亲,对于生孩子的痛苦永生难忘,也知道有不少女人丧命于生育之时,竟然不知道母亲为了生下我受了怎样的罪且还落下了病根。马上有深深的负罪感涌上心头。此时我不知道还能对母亲说些什么。

母亲到厨房里张罗去了,我在院子里勤快地帮她洗菜择菜,让她去休息我来帮她做饭,她见有了帮手,病痛似乎好了不少,说你打打下手就可以,我自己来炒菜吧,你舅妈难得来吃一顿饭,你帮我洗洗切切已经很好了,我可以自己来的。我知道我的厨艺不如母亲,见她这样,不好再坚持。

按理说吃了一辈子苦的父母亲应该安享晚年了,可他们却没一天是清闲的。我们姐弟三家的蔬菜多半是父母亲供给,他们劳作一生,视土地为亲人,尽管身体不再健壮,仍然不想舍弃那些菜地。挖地、锄草、下种、挑粪,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菜地忙来忙去,一年四季随节气种不同的菜,到了菜全部长起来时,根本吃不完,于是母亲就把那些自己辛苦劳作种出的菜送给附近的人吃,不管有没有交往的,他们都会吃到母亲种的绿色无公害有机蔬菜。

一日,我和母亲在菜地里,母亲首先把最新鲜的菜摘了满满一篮说送到前面一家去,我问她是给谁呀,她说是山里的一家人租房子在这里住,家里小孩多收入低,不容易。我心疼她的劳作,待她回来后数落她,你这么大年纪种点菜也辛苦,让你不种非要种,我看你种的菜自己没吃几棵,全部送人了,人家过人家的日子,你管得过来吗?母亲马上反驳我说,你知道什么呀,劳动哪里能累死人的,种点菜大家都有得吃多好,刚才前面那家是楠的扶贫户呀,她家男人没个正经工作,还好吃懒做,一个女人生一堆孩子,日子多苦哦,我种点菜给别人吃也不是多大的事。楠是我的儿子,在镇里上班,有几个扶贫对象,其中有一家租房子住在母亲家不远处。母亲通过拉家常了解到了这一情况,于是对那家人格外关心。听母亲这么一说,我又愣了,立马又惭愧不已,觉得自己虽然读过一点书,可在不识字的母亲跟前,实在是羞愧得很。于是我向母亲打听那家人的事,我问那家人知不知道你是他家扶贫干部的外婆,母亲说,我哪会说,那样的话会尴尬的。我平时总觉得母亲糊涂,可听她这么一说,我觉得她只是生活里有时会犯点小糊涂,在很多事情中她其实一点也不糊涂的。

母亲自从结识了儿子的扶贫户,大部分的心思都放在那家人身上了,把家里大人小孩多余的好一点的衣服鞋子全收洗干净送给那家人了,其中还包括一些没穿过的新衣服,还把侄子的自行车也送给那家了,蔬菜更是不用说,每回拣最好最新鲜的送过去。前些时间父亲住院,家里的电线冒火,母亲从医院赶回来,一时找不到电工,听说扶贫户的男人懂电,于是请他来修,那人三下两下弄好了,母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掏出钱包付费,那人觉得平时受到母亲的关照太多,不好意思多收钱,于是说收五块钱,母亲二话不说,给了他二十块。后来我了解情况后觉得惊奇,说那人也好意思收钱,母亲说他本来就穷,要我五块钱是给我面子,我就顺手多给点,也不是什么大事。

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老太太,我却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中国女性所具备的所有美德,这些美德有着耀眼的光芒,时时映照着我们姐弟几人和我们的孩子。

爱的呼唤

■ 王一华

我们凭借母亲的呼唤、祷告和守候来感受她。

五一回老家,见到了母亲。

这是我生完孩子后第一次见到母亲,这次相见,源于母亲的呼唤。

生完孩子,依照乡俗,满月需要在老家办酒接外婆,这本应该是我们主动发起邀请外婆的,但孩子太小,寒假回老家太冷,暑假回去又太热,两年多,一直没敢带他回老家办酒,心里有愧。

母亲在电话那头说,五一,天气好,不冷不热,回来吧。我在电话这头说,五一只有四天假,回去了呆不了几天。母亲说,来一天都行,我觉察到了她的,急迫和不安,急于见到我们又焦虑于我们的犹豫不决。

最后,我们回家了。一见面,母亲就说生孩子坐月子都没照顾到我,背累驼了,我说母亲更老了。母亲没什么文化,只读了两年书。她与我们的互通,全凭声音和血肉之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互通的媒介终将远去,我们不愿意接受这样消逝的命运,父亲建议我们几个照相留念。摄影师拍了八张照片供我们择选。母亲在每张照片中都很慈祥,显示了她的本色,我们选择了镀金的相框,价格480元,母亲说太贵不要装裱了,我执意要装裱。相片是与身体最近,与过去最亲的东西,以后,这个相框会因有了我们,在家庭中弥足珍贵。

五月四日下午我们就要上火车了。三点多时,我陪着孩子休息,心里记挂着衣物还没收拾好,但三点半起来时,发现衣物早就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旅行箱旁边的沙发上。母亲总在用心营造的平常中让我们去察觉爱的自由和爱的细润绵密。

分别时,母亲佝偻着站在大门前说,你这一走,又不知何时回来了,来时盼望见到你们,转眼你们就要走了,哽咽中多有不舍。爱人赶紧关上了大门,那一刻,我想起了在外地安家的辛酸和对母亲的愧疚,眼泪流下来了……

晚上九点一刻,我刚到家,放下旅行箱,妈妈的电话就打过来了,“到家了吗?”“到了。你怎么这么及时?我刚放下箱子,您就电话来了。”“我要根据你的时间来祷告,讨一路平安呀。”母亲就是用这种方式与“我们同在”,一路相伴。

母亲的身躯已经老了,但她的成熟、宽厚与独自面对时空的勇气给予了我们许多温暖。

新诗眼

村庄里的母亲

■ 邹冰

母亲执意留在村里

守一亩三分地

仿佛从《诗经》里走出来的母亲

拾柴,生火,煮稀饭

在后院晾晒车前草

到了正午

诞下一群儿女

日之夕矣,牛羊下来,鸡栖于埘

剩下的事情,就是

一豆如灯

母亲在灯下穿针引线

更深夜静,母亲疲累入梦

在梦里,母亲用菜籽油

煎了一盘香酥的鲑鱼

一人一条,分给我们兄妹

那一日,母亲大病初愈

我抱她回村,犹如抱起

白发苍茫的菩萨

梦里扳笋的老母亲

■ 钟新强

去年春天

七十岁的母亲去山里扳笋

她钻进竹林,伸出干瘦的手

那些枯枝败叶,粘上她的白发

那些山竹笋,跟她拔河

把她拉出一身汗,伤了她手臂

晒干的山竹笋,打好包裹

寄给他乡的儿子和媳妇

寄不走的手臂疼,跟随了她一整年

今年的春天

老母亲说,手还有伤。扳不了笋

“可是,他们喜欢吃家里的笋啊”

她就老做扳笋的梦

梦里尽是山竹笋

一根根,像枪一样立在那里

她扳啊扳,扳不断

扳不断啊,她在梦里哭泣

就这样,她常常在午夜醒来

再也难以入眠,反复想着

他乡的儿子媳妇还有孙儿

母亲的生活观

■ 唐平钧

一台上海“霞光”牌缝纫机歇在角落

上面涂满了母亲泡制的包浆

脱落的台面溅到母亲的脸上

成了抹不去的斑点

泛着银光的机针早已模糊了她的视线

母亲喜欢边做工边和客人聊天

我只记得踩踏板是件劳心活

脚尖和脚跟需要变换着用力

同时,连贯不断

偏衡有度

母亲说这是生活的节奏

一边手脚并用

一边紧紧地盯着

古韵亭

悼母

■ 卢象贤

西风乍紧又重阳,碧水伤悲落叶狂。

手握新书无醉眼,心怀故母有愁肠。

孤鸿叫罢青天黑,丛菊开时白面黄。

瓜熟藤枯终两断,从今不再共炎凉。

母亲节忆亡母

■ 胡佑荣

悲哉成永别,恸怛暗伤魂。

细念儿时景,常思母德恩。

饥年能腹饱,寒月有衣温。

鞠育无穷爱,真情比厚坤。

慈母九旬生日

■ 黄友富

训子三迁孟母贤,九旬汗水付山川。

一身瘦骨撑新宇,满目风光看大千。

仁爱慈祥家盛世,粗茶淡饭寿延年。

兰阶早酿长生酒,五代同歌百岁篇。

梦母

■ 徐增产

百里行程汗透衣,肩扛手挽步趄趑。

羹粑窜和柴烟味,菱藕牵缠故里丝。

何事伤怀眉戚戚?几番欲去意迟迟。

鸣钟破梦慈颜杳,檐雨连宵共泪垂。

念母恩

■张钦先

三寸金莲杖国身,慈晖共沐满堂春。

一家生计披星月,二度梅开茹苦辛。

福厚长怀勤与俭,病危尤念子和孙。

秋风落叶恩难报,此憾绵绵怅白云。

│责任编辑:张加友

│内容审核:江 慧

│统筹监制:江 慧

● 白鹿洞邮箱 : jjrbbld@163.com

● 花径邮箱 : jjrbhj2019@163.com

聚众家,纳众声,汇众议,容众思;化微言成高谈,以博语作宏论,推社会进步,促梦想成真。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