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张掖的民俗文化

都说张掖人的一天,

是从一碗臊面或者牛肉小饭开始的。

如果你已经迫不及待想去品尝日思夜想的舌尖美味,

如果你已经知道这些张掖非遗美食也在默默等着你,

那么,你准备好了吗?

一碗人间烟火,唤醒了城市,

沉睡了许久,重新启程。

戴口罩、一米线、单人单桌、打包带走……

但你我知道,

蓝色的口罩隔离不了笑容,

分开的距离隔离不了温暖,

做好防护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来日的热闹与喧嚣。

“人间烟火气,最能抚人心”。

这些灿若星辰的张掖美食,

无不凝聚着张掖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一碗人间烟火,有酒,有故事,有你,有我。

在这些街头最寻常的非遗美食中,

藏着张掖这座城市的烟火味道。

非遗是根,非遗是魂,

非遗是一种生活方式,

非遗也是一种东方美学。

生活中的美有很多种,

唯有这一碗人间烟火,

能温柔整个世界。

高台食醋制作技艺

醋又称醯、苦酒、米醋,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高台食醋酿造技艺最早自中原地区传入,又在当地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发展,是高台农业文化历史悠久、饮食文化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台食醋酿造工艺如下:一是煮投子,也叫煮醋。按2.5千克青稞、5千克麸皮的比例配料,将粮食洗干净,加水煮烂、晾温,即为煮投子。二是发投子,也叫发醋、发酵。将煮好的热醋投子捣碎拌匀倒入缸内,搅拌成米糊状,压上麦草和土坯,放置阳光下发酵9—11天。三是拌醋。用2千克青稞在锅内炒,制成焦黄色,在锅内加水,把青稞煮烂,然后倒入缸中和发酵的醋投子搅匀成稀饭状。再发酵10天左右,分成份子倒入瓷器或瓦盆内放在阳光下曝晒,晒硬为止。四是淋醋。把醋糟分放盆、缸内,在阳光下曝晒10—20天,醋糟显出黑红色,每次取5千克左右放入淋盆(用一米高的小缸,距缸底上方约三分之一处钻一小孔,取一小管插在缸壁小孔上),加水浸泡8—10小时,开始淋醋。五是晒醋。将淋好的薄醋分放盆、缸内曝晒半月左右,蒸发变浓,颜色变黑即为熟醋。每隔三天,早晨再清一次醋,清醋时最好用瓷器来清。六是熬醋。高台县山区有熬醋这道程序,将经日晒浓缩的熟醋用细箩或纱布滤去杂质,入锅加花椒、辣椒、蘑菇、干姜等佐料,加热熬煮2—3小时,滤去料渣,即为成品醋。在整个酿制过程中,须特别注意环境卫生,尤其要忌荤。

2010年7月6日,高台食醋制作技艺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保护单位:张掖市高台县文化馆。

甘州搓鱼子

甘州搓鱼子的原料主要有小麦面、青稞面、荞麦面等,可以分别和面搓,也可以将两三种面粉混合在一起,搓出各种风味的面鱼。制作方法精细独到,富有趣味性、挑战性,惟妙惟肖的鱼苗状外观从视觉形象上很能诱发人的食欲,可根据个人喜好调配出多种味道。此面食较其他面食存放的时间更长,更宜保存,尤其在冰箱中稍加冷冻后再煮熟,吃起来口感更好,筋道、滑溜、爽口,老少皆宜。搓鱼子的吃法很多,可汤吃,也可干食。汤吃时跟面条差不多,在开水中下入搓鱼子煮熟,调入调料和韭菜、白菜、香菜等即可食用。干食时,将搓鱼子煮熟,把水沥干,拌入绿菜,调上香醋、油辣子、芥末、蒜泥、炸酱等佐料即可食用。如果拌以乡下特有的油菜、黄花子、曲曲菜等家常菜,形成多种口味,食之味道更佳,可满足不同人的饮食要求。

2015年8月13日,甘州搓鱼子(张掖地方风味小吃制作技艺)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张掖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保护单位: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

羊胡花炝面旗

生活在民乐的人们,发现当地生长的一种野生植物羊胡花适合放在饭里面做点缀,是一种非常香的辅料,羊胡花炝面旗便随之产生。将小麦面用淡盐水和好,在锅里加水至沸腾,放入切好的萝卜片,将和好的面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擀成薄饼后切成菱形状的小面片,下入锅里,面煮熟后,用勺子炼好油,将准备好的羊胡花放进勺子里,待羊胡花成黑色状、溢出香味时泼进锅里,此时香味扑鼻的羊胡花炝面旗就可出锅食用了。

羊胡花炝面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既营养又健康,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味道独特见长,价格相对低廉,在竞争激烈的餐饮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受到人们的青睐,已成为当地的旅游文化产品之一。

2015年8月13日,羊胡花炝面旗(张掖地方风味小吃制作技艺)被张掖市人民政府列入张掖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保护单位:张掖市民乐县文化馆。

(非遗美食图片及文字介绍均由张掖市文化馆、六县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提供)

来源:市文广旅游局艺术非遗科

编辑:陆泊涵

审核:李莺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