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疫情为艺术活动关上了一扇门,科技却为其打开了一扇窗。受疫情影响,各地的线下艺术活动已经暂停两月有余。与此同时,艺术机构纷纷在“云端”开启艺术课堂,用新的形式把高雅艺术送到人们面前。疫情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增加了他们与艺术亲密接触的机会。凭借在“云端”的传播,高雅艺术的普及之路出人意料地被大大拓宽了。
中央芭蕾舞团在线上推出“芭蕾小课堂”。图片为云上艺术课视频截图
艺术家变身网络主播
已经习惯了剧院舞台的天津河北梆子剧院青年老生演员陈亭,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变身为网络主播。
从2月中旬开始,天津北方演艺集团和天津市文旅局联合推出“名家新秀艺术云课堂”。在这个艺术云课堂上,30余位艺术家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轮流为市民讲授艺术知识,传播高雅艺术。
第一期直播的嘉宾就是陈亭。直播开始前,她调亮书房灯光,打开手机的摄像头,“既觉得兴奋有趣,又有些紧张忐忑”。直播中,她自说、自演、自唱,在近30分钟的时间里,向观众介绍了河北梆子的艺术特色,演唱了王派的两个经典唱段,还列举了民族唱法和戏曲发声的不同。
陈亭发现隔着屏幕跟观众交流的感觉很清奇——没有了现场观众的叫好声是让人有些不适应,可直播间里飘起的一个个“小红心”以及时不时出现的“棒棒糖”“啤酒”“穿云箭”,让她完全能够隔着屏幕感受到粉丝的热情。
把艺术搬到“云端”的不仅有天津,“云上艺术课”已经成为近期很多城市文化服务的标准动作。
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一方面取消了2月和3月的演出,另一方面积极开拓线上舞台,推出了艺术微课堂。在这个课堂上,演奏家秦立巍隔屏带领观众走进充满魅力的大提琴世界;昆曲旦角演员周好璐教大家如何欣赏戏曲百花园中的“空谷幽兰”——昆曲;古筝演奏家袁莎揭开了筝乐中的诗情意蕴;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老师关於在线讲解芭蕾艺术,展现芭蕾之美;琵琶演奏家吴蛮从“反弹琵琶”讲到“十面埋伏”,带领民族乐器爱好者走进琵琶的世界;小提琴家吕思清跟琴童们隔屏对话,帮他们在音乐之路上调整好心态。
在上海,上海大剧院把五年来的100多次“艺术课堂”的内容剪辑成15到20分钟的音频节目推到网上,让此前无法参与艺术课堂现场活动的艺术爱好者可以在线收听。“艺术课堂”线上课程先后推出“金牌讲师”韩斌、吴洁、王勇的《声色古典》《音乐的色彩》《古典芭蕾的缤纷世界》《王博士的音乐名城之旅》等系列主题,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歌剧等舞台艺术板块,为观众带来每天15分钟的“艺术公开课”。“对话大师”“艺见”等音视频栏目也先后在线推出,讲述了艺术大师们的人生故事,介绍了文化产业运营的经典案例。
在云端遇见新生代
陈亭的那堂云上艺术课,同时有3000多人在线观看,而平时的线下剧场演出,观众数量一般只有这个数字的几分之一。国家大剧院的“艺术微课堂”也吸引了大量粉丝,平均每期有近万名观众观看,留言、点赞者不计其数。
舞蹈老师正在进行“云端授课”。图片为云上艺术课视频截图
在民乐领域,中央民族乐团演奏家蔡阳是较早试水网络传播的艺术家,被媒体称为“中国专业民乐网络直播第一人”。大概三年前,蔡阳第一次用手机直播自己的二胡演奏,直播间里一下子涌进了24万人观看,习惯在大剧院表演的她被震撼住了。她曾经算过一笔账,如果都在线下剧场演出,一年演100场,每场按1000人计算,一年的观众量无论如何也达不到24万。
更为重要的是,在云端平台上,戏曲、芭蕾、民乐等高雅艺术,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培育了各自的艺术土壤。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以中青年为主,截至2018年底,10岁到39岁的群体占网民总数的67.8%。因此,高雅艺术“触网上云”遇上年轻人成为必然。
要传播推广高雅艺术必须“触网上云”已成为艺术家们的共识。可在云端遇上年轻人是一回事,怎么俘获他们的心又是另外一回事。因此,如何用网络化的方式和年轻人进行沟通需要不断探索。
近两个多月来,很多艺术机构都在进行云传播,大多数的做法是将线下剧场的演出、课程直接搬到网上,虽然吸引了不少粉丝,但粉丝的规模并未呈爆炸式增长。专家指出,照搬线下的做法,只得网络传播之形,未得网络传播之神。网络传播的一大特点是互动性,没有互动就没有共识,没有共识就难产生共鸣。
最近的云上艺术课,基本都是“我说你听”。蔡阳之前的“玩法”完全不同于此。在一次网络直播中,有网友发弹幕问:“你会用二胡拉《凉凉》吗?”那是当时在年轻人中非常火的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主题曲。蔡阳当时真不会,但她下来后马上找谱子学习。不久,二胡版《凉凉》推出并迅速走红。“原来二胡还能这样玩”“还能点首其他的曲子吗”,粉丝们的评论迅速占领了直播间。那次的经历让蔡阳明白,高雅艺术要想吸引年轻人,不仅要上网,还要创造出适应网络受众的表达方式。
如何“不掉粉”是个难题
以云上艺术课为代表的新的传播方式,凭借有别于传统舞台的呈现形式,带来了新鲜感,让很多人对高雅艺术“路转粉”。可在这个碎片化时代,网络受众的口味变化无常,如果不能持续创造新鲜感来吸引他们,最初的新鲜感一消失,粉丝很可能因为审美疲劳“粉转路”“路转黑”。比如,目前在直播行业,主播们基本都是“自生自灭”,无论多红的主播,走红周期基本3到5年,鲜有人能打破这个怪圈。
用手机隔屏学习古琴。图片为云上艺术课视频截图
于是,一个两难的局面摆在了艺术家眼前。无论是戏曲、歌剧,还是交响乐、芭蕾舞,都有各自严谨的艺术规范,这套规范保证了它们的艺术特点和艺术魅力。而如果想在网络世界吸引并保持粉丝,又不得不迎合他们的口味。保持自身艺术特色与迎合粉丝的审美之间其实存在着矛盾,如何拿捏分寸,十分考验艺术家的智慧。在处理二者关系上,目前很少有人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家们完全无计可施、无事可做。“艺术媒介的变迁一定会让艺术表现呈现出多种可能。”网红主播“红格格”说:“我们完全可以从创新艺术呈现形式以及学习如何跟网络受众沟通开始做起。”蔡阳第一次个人开直播拉二胡时,紧张到不敢看手机屏幕,一看就忘曲目,甚至不知道该怎么接粉丝夸奖她的话。“这个时候,如果像在舞台上那样说‘谢谢观众朋友们的欣赏’,会让人有种违和感,而一句‘谢谢老铁们的点亮和关注’则会立刻拉进自己跟粉丝的距离。”“红格格”这样跟传统行业的艺术家普及“触网”的“入门知识”。
云时代的传播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业内专家指出,要想做好云端上的艺术传播,艺术家们不仅要会使用相关的设备工具,还要用云时代的思维方式思考、用云时代的话语方式表述。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25日13版)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