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印度咖喱糊糊

印度国内盛产各种豆类,奇怪的是,印度人没有发明出豆腐。于是乎,大多数的豆类食物还是被印度人煮成了糊状食物。

(印度鹰嘴豆咖喱。IC photo / 图)

随着“干净又卫生”等知名短视频博主的走红,万般食物皆可“糊糊”,这似乎是大众对印度料理的特定印象。比如印度名菜咖喱炖鹰嘴豆拌饭,看着就像一堆粑粑,一点食欲都没有。

其实,印度饮食文化的形成,跟他们的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观念有关。

万般食物皆可糊

芦荟被众多的女性奉为美容驻颜的圣品,如果去印度的街头走一趟,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喝的芦荟汁是假的。

在印度的街头,芦荟现做现卖。削皮后只剩内部的果肉和角质,看起来黏黏糊糊的,加入砂糖和香料,经过充分搅拌之后,纯天然的芦荟汁就成了。由于芦荟汁本身黏性很强,第一次见到的人恐怕很难入口。

如果说黏糊糊的芦荟汁是天然之物,其他糊状的饮食,完全是刻意制作的。最常见的咖喱牛肉饭,无论从色泽还是形状看,跟一坨粑粑没有什么区别,但这是印度走向世界的一道网红菜肴。

印度煮菜的一大特点是,无论时令蔬菜怎么变,咖喱永远不可少。做法十分简单,把蔬菜切成块状,加入咖喱、盐、水和适量的油炖煮,直到把菜煮到烂糊为止。印度人认为,这样做出来的菜色泽金黄、辛辣开胃。

是菜,就把它做成糊糊,如果加肉,就把糊糊和肉块充分搅拌融合,最后佐以米饭,成了一道典型的印度美食。

所以,不会做饭的人,如果做印度菜的话,想必是很拿手的。很多人想不通,为何会形成如此奇特的做菜习惯,难道就不能按照食材原本的形状,让食物看起来香甜可口吗?

或许印度人也想这么做,本地的环境却不允许。

糊状食物形成的根源

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各地年平均气温在24-27摄氏度之间。高温再加上多雨,使得印度人养成了食用香料的习俗。

炎热的气候下,香料有刺激食欲的作用,同时还能防止食物的腐败。要使食物和香料充分融合,糊糊状是最好的烹饪形式。这样既可以入味,使食物和香料充分融合,充分吸收香料自身的精华。同时,经过香料腌渍后的食物,也能较长时间在高温下保存,防止食物迅速变质。

早期的印度人,或许仅仅把香料当成提升口感的佐料,当他们渐渐发现香料易于保存食物的功能后,从此对香料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

从古至今,印度的香料便馋到了欧洲和东亚人们的舌尖,单单靠着香料的出口,便能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印度的每道菜里,动辄可以用到十几种甚至几十种的香料。比如作为调味品的咖喱,它在印度的品种超过了10种以上。而且,每个品种的颜色和味道都有差异。印度人哪怕天天食用,却永远不会吃腻。

(印度市场上五颜六色的香料。IC photo / 图)

除了环境因素对饮食烹饪造成的影响之外,印度的风俗习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和糊状食物有机结合在一起了。

在印度,无论是在家吃饭还是外出就餐,吃饭前后都会备有一小碗的温开水,其中还放有柠檬。这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来洗手的。

因为在印度,手是最方便的吃饭餐具。根据习俗,右手比左手洁净,右手是主要的进食餐具。印度人吃饭时,会将米饭和糊状的菜肴捏成饭团,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住饭团送入口中。

长期的抓饭习惯,使得印度人的三根手指十分灵活,将食物送入嘴里,手指甚至都不会碰到嘴唇,这种用手抓饭的优雅姿态和食物的香味交织融合在一起。

客观而言,用手抓取食物,在放入嘴里之前,可以预先感受到食物的温度,避免因食物太烫伤到口腔。经过充分搅拌后的糊状和团状食物,其混合均匀,无论是从温度还是从外形来看,都十分方便手的抓取。久而久之,糊状的饮食,便成为印度餐桌上的主流。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国内盛产各种豆类,奇怪的是,印度人没有发明出豆腐。于是乎,大多数的豆类食物还是被印度人煮成了糊状食物。

综合来看,先是有客观环境形成的烹饪方式,其后逐步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就餐习惯。当然,在外国人看来,印度人喜欢糊状食物的烹饪方式,有其他的因素,比如印度人之所以喜欢糊状食物,是由于过去的贫穷造成的。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食物做成糊状,能够充分利用食材,做到不浪费一丝一毫。尤其在有肉食的情况下,糊状的食物分配起来显得更加公平。比如以前一些中国贫穷的家庭,就经常做各种糊状或者酱类的饮食。

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实际上并不符合印度的情况。因为宗教习俗的影响,印度自古就是一个尊崇素食的国度。我们认为山珍海味、鲍鱼熊掌才是尊贵和富足,印度人恰恰认为吃素才是最尊贵的。如此一来,便不存在为了最大程度利用食物而做出糊状的情况。

印度人的素食执念

印度的素食习俗和糊状食物一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根源同样是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两方共同促成的。

自然因素方面,印度雨季经常爆发洪水,大水退却后会留下大量的动物死尸。食物匮乏的人们,可能会食用这些会快速腐烂的动物肉充饥,却也会导致疾病甚至死亡。久而久之,人们便对肉食形成了恐惧的记忆。

此外,印度国内的素食人口分布,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逐步递减的趋势。这一点,恰恰和气候的分布形成某种重叠。

根据印度全国家庭健康的数据显示:印多尔素食比例49%、密鲁特:36%、德里:30%、那格浦尔:22%、孟买:18%、海德拉巴:11%、金奈:6%、加尔各答:4%。

除了气候因素外,印度的种姓制度,也进一步强化了素食风潮。在印度,越高贵的种姓等级越推崇吃素,低贱的种姓才会食用肉食。这种风气蔓延到了近代社会以后,又与工业化的进程以及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深度融合。

新兴的中产阶级,他们往往接受过高等的教育,但吃素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关联,依旧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在工业化时代,通过吃素还能彰显自身的社会地位。

相比于食用肉类食物,单纯的吃素,要保证营养摄入均衡,其投入比要高很多。这种投入对普通家庭而言是难以承受的,所以,食素就成为了新时代身份和财力的象征。

如今,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印度人的食素执念,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新的形态。1986年,印度推出了世界无肉日。之后,每年的11月25日,又逐步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节日——国际素食日。其中,古吉拉特邦的帕利塔纳在2014年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全素食城市。每年,这个小城吸引着大量的世界各地游客,来此处斋戒或者观光旅游。

从南到北,印度也有面食和米饭的区分,不过嗜好香料,几乎不分南北,只不过南方饭菜中香料的味道更加浓郁。

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对糊状食物孜孜以求地热爱,以及抓取食用的方式,成为了当代印度人心中不可动摇的优良传统。毕竟,越是民族的,越能激起旋风般的推崇,这一点世界大同。

文丨南周知道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