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清明,天公必雨啊雾啊,带了慈悲,装上袈裟,并肃穆地立着,安静,潮湿,透着凉意,让人寄托哀思。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节的来历还与寒食节的传说有关。
寒食节
《荆楚岁时记》是中国最早记录岁事风俗的著作,刊印于南朝,从书名中我们可以知道,该书以记录长江流域的“荆楚”风俗为主,其中于“清明”所在的二月至三月是这样写的: 去冬节一百五日,既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寒食:挑菜、斗鸡、镂鸡子、斗鸡子。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是日,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䉽”,以厌时气。
作者并没有提到农历二月、三月间最重要的节日——清明。“鼠曲”见于李时珍《本草纲目 草部卷十六 鼠曲草》,又叫做米曲、鼠耳、佛耳草、无心草、香茅、黄蒿、茸母等。李时珍释:“曲,言其花黄如曲(麯)色,又可和米粉食也。鼠耳言其叶形如鼠耳,又有白毛蒙茸似之,故北人呼为茸母;佛耳,则鼠耳之讹也。今淮人呼为毛耳朵,则香茅之茅,似当作毛。”《本草纲目》也引用了《荆楚岁时记》的全文,李时珍加了注:“䉽音板,米饼也。”我将上引《荆楚岁时记》译为白话:
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必定风雨交加,叫做“寒食”,开始禁火三天,还要做饴糖,烧大麦粥。寒食期间,人们外出挑野菜,还会斗鸡,并在鸡蛋上绘画,进行比赛。三月三日是节日,老百姓都会到水边,把杯子放到水中随波逐流,用杯子饮水,还采摘一种鼠曲草,榨取其汁,加蜜糖与米粉相拌做成米饼,叫做“龙舌䉽”,吃了可以预防季节性流行病。
现代很多人往往把“寒日”与“清明”混为一谈,说“寒日”就是“清明”。二十四节候是阳历的概念,原则上就是把一年的天数二十四等分,以365.25÷24≈15.2天,即一个节候与一个节候之间约为15.2天。冬至后有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是第七个节候,以15.2×7≈106.5天。显然,冬至后的第“一百五日”并不是“清明”,而是清明前的一二天。可见,寒食并不等同清明,但从寒食开始禁火三天,清明的风俗和活动属于“寒食风俗”。
清明节
清明是一年中比较重要的日期,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清明,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明矣。”清明时节,大地还春,冬眠的动物早已“惊蛰”,进入了发情期,而植物也开始爆芽,进入了新一年的生长期。
古代实行土葬,下葬也必须赶在清明之前完成,否则墓地上种的植物成活率就很低;同样,祖坟经过一个寒冬,草木凋零,也须在清明之前进行打扫整理,该清除的清除,该补种的补种。
中国是特别讲究“孝”的国家,“孝”的形式有许多,而对祖先的祭奠也是“孝”的形式和制度。风俗规定,除了特定的日子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应该祭祀祖先,每当有新的物产上市时,必须先用于祭祖,然后方敢生人食用,叫做“荐先”或“荐鲜”。清明时节还没有什么“时鲜货”上市,只有一些糖藕和不能食用的艾叶已出叶,人们已艾叶取其汁,和糯米粉做成团子用来“荐先”、祭祖,叫做“清明团子”,又因其色青而又被叫做“青团”。《清嘉录 卷三 青团煨熟藕》中讲:市上卖青团、煨熟藕,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徐达源《吴门竹枝词》:“相传百五禁厨烟,红藕青团各荐先。熟食安能通气臭,家家烧笋又烹鲜。”
“荐先”以后的青团还是活人的口福,于是,青团就成了清明的节令食品。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春暖花开的日子,自己做点适合外出郊游的美食吧。小编亲情推荐更多寒食做法:【带着寒食去郊游】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