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公元1247年------1464年),字君宝,号三丰,宋元时期人。张三丰为武当派开山祖师,也是道家内丹祖师和道家拳术祖师,是丹道修炼的集大成者,主张“福自我求,命自我造”。中岳武当山道士,中岳慈云寺佛徒。反抗元朝残酷统治的民族英雄。嵩山北麓竹林隐士,内家拳创始人。有张阳拳和二路通背拳传世。生卒年不详,待考。
影视剧中的太极张三丰形象
中岳武当在河南省巩义市境内。中岳武当是盘龙山和青龙山之间的山峡和山岭的总称。其南端曰前武当,北端曰后武当。
巩义青龙山脉的后武当、前武当、慈云寺的位置
武当地势险峻,后武当更是险峻非凡,其处峡谷深幽,水流湍急,立壁千仞,坡陡路窄,多处仅容单人勉强通过,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关隘。 中岳武当是汉代汉光武帝刘秀封的。
话说当年王莽执政,派人追杀刘秀,刘秀落荒而逃,此传说人人皆知。刘秀逃至登封少室山时,马被累死。稍后,刘秀困倦至极而昏倒,追兵烧山,而卒不醒转,爱犬乃以身站水洒湿刘秀身边干草,火至而熄,刘秀得免,而爱犬累死身旁。此犬马刘秀皆葬之,故少室山有马墓狗墓古迹,后刘秀孤身逃至巩邑县内,在山海经上称为方山,现在称为青龙山的东峰上歇脚,故今此山名曰盘龙山。追兵行至盘龙山下,虑山林险恶而不前,如临大敌,刘秀感激此地救驾有功,封为武当。后追兵围山搜索,刘秀离此山北逃,过深涧而上北山,才至黄牛山东侧,追兵已至黄牛山南侧,形势万分危急,刘秀自虑不保,忽天雨作,霹雳大震,黄牛山南侧百丈悬崖在刘秀身后轰然坍塌,山上飞石如瀑,山下河水暴涨,追兵进退无路,顷刻消灭无余。刘秀感激此地,乃封此地也为武当。因盘龙山南已有武当,山北又封武当,乃称此为后武当,而称山南为前武当。其大山崩塌处,巨石尽落武当河中,而今千年之后,犹有余石在焉,风化水磨棱角全无,而屹立河中如故,颇可观瞻也。
刘秀自此不虑追杀,情绪稍安,其行也徐。至黄牛山北长岭而歇,此地自便名卧龙岗,后人建庙于此,有碑文为证,又北行,至浮山(此山名载于山海经),回头南望,大喜不胜!何也?但见适才经过之处,山岭三横一纵,恰是一个王字,山岭葱郁,紫气氤氲,气象不凡。那刘秀乃数术名家,立刻认定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即时返回,在这王字的中间埋下他的祖宗牌位,父母八字,占住这片风水,封此地为龙地,封西南孤峰曰大将,封北边长岭曰将军。这才继续北行——这方天合地造的宝地就是现在的竹林,至今大将鼓堆和将军岭地名依旧,可证其实。
刘秀再至浮山,日近中午,饥渴交加,在山南坡一庄稼棚内,结识一位农夫。其女为其父送饭至,乃分红豆茶及菜饼与食,自此,该地便名茶庵,虽经唐宋至今,其名不改。后农夫知其为刘秀,即以其女许之。刘秀遂封其女为娘娘,赐浮山名为夫妇山。后人在山顶建娘娘庙,庙内碑记甚详。史载汉光武于此山纳左氏夫人,即指此事。夫妇山系,有山仅次浮山之高,名曰侯山,乃刘秀封王亥为侯的地方,此亦有史可查,所以,可以肯定,中岳武当的名字始于汉代,早于中国其他大大小小的武当,可谓历史悠久矣!(夫妇山上之庙,历代均有修葺,60年代被拆,碑被砸断,88年重建,重树断碑,93年庙徒妖言惑众,敲诈政府,被小关镇政府派人将庙宇石碑尽行炸毁,自此石碑“一文不名“矣!)
时至宋代,皇家选造皇陵,看中了巩邑这块风水宝地,一时陵墓成群,寺庙林立,蔚为大观。巩县古寺庙多始于宋代,与皇族祈求迎福直接有关也!却说为寻宝地,风水国师无不卖力,巩邑山川,勘察殆尽。一旦登浮山,众国师无不大惊失色,但见王字分明,气色飞扬,一打听,地名龙地,南有大将,北有将军东生茂竹,西秀花林百里来龙(从五指岭引伸的一道山梁)径贯其中,按风水学说讲,是出真龙天子的地方,遂诚诚惶,报与“天子”,说此地不但要出皇帝,还要出七斗五升芝麻数的官。皇帝大惊,便要破除,但山水难移,更动不得,于是采取阴阳术数的手段,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建下寺院,既压量了风水,又讨好了佛祖,一举两得。于是在此龙地造下寺院,名曰竹林寺。钦封回龙窝为“真官假地”,在其处建下戏楼,专演帝王将相之戏,以接地脉。这才心安理得,睡安稳觉去也!
巩义市西村镇的永昌陵
竹林寺元代被毁,遗迹于明清时节随开山垦土而彻底清除,至今已了无痕迹。但其寺确实存在过,有县志及口碑为证。巩县志曰:“小关河发源于竹林寺”,显见古时竹林有寺。竹林有一条山洼叫寺沟洼,几百年来不改其名,洼以寺名,无风不起浪,显然此洼与寺有关,离寺不远也!
那么,竹林寺在什么地方呢?根据有关资料推断,有三个地方。一是在王字的正中间的高岗上,说在这里的依据,是民国年间竹林村村民李梅曾在此挖出过一个大铁磬。此磬大如铁锅,挺有重量。适村中有铁匠化铁,李梅遂将此磬投入炉中,拟炒成熟铁好打农具。谁知此磬入炉黄烟四起,不辨东西,少倾烟消雾散,再看炉中,空空如也,铁磬不翼而飞矣!竹林的歇后语“李梅炒铁—— 一股气儿”,便是指的这件事。若无寺院,磬作何为?或曰:“墨卷香霭花间露,茗鼎烟浮竹外云”,便是当年竹林寺山门的对联,此事不无可能。因此寺东沟为竹林,西河名花泉,宋代又是出贡荣的地方,有此对联无不贴切也。 第二个地点,是在王字头一横的上边,说在这里的依据,是清代这里尚有残存的山门遗迹。此处有大柏树十数棵,成排成行,鲜为人知。可证此处原有相当规模的建筑物。(大柏树58年前后尽被砍伐,此事村人多有记忆者。
第三个地方,在竹林村的南边岭上,俗称南坡顶处。说在这里的依据,是北岭西侧边是寺洼沟!洼中无寺,寺基也没,而以寺名,显然在寺之侧也! 可怪的是,这三个地方尽在高岗,均无水源,“小关河发源于竹林寺”从何说起呢?正因为寺旁无水,水在寺下的山沟里,我们才可以推断:竹林寺不是一个孤寺,而是一个由北寺,东寺,南寺构成的寺庙群,这样,小关河源不辨而明,竹林寺也就大致可以确定了!
以此而论,竹林寺确实存在,它建于宋代,毁于明代之前!因竹林李氏到来时,竹林寺已经不存在了!若存在,明代不会再修白衣庙的。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在中岳武当和竹林寺之间,在古时候,还曾发生过什么故事。
在当年刘秀休息过的卧龙岗上,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庙宇,叫做中岳庙。中岳庙的南边,是一道长岭,东西长约二十余里。东段岭下是武当河,西段岭下是后寺河。这道岭从东向西排到,古地名依次是古城,黄栌头寨(也叫黄牛寨),元帅池,招兵树洼,均是与军事有关的名词儿,按民间传说,古城是“元帅”与弟兄们聚义的地方,黄牛寨是他们占山为王的地方,招兵树洼是他们招兵买马的地方,而元帅池,则是元帅殉难的地方。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下,看看这个元帅是谁?他聚义招兵为何事?是何人杀害了他?
传说中的元帅,是一支造反队伍的首领。他被官军剿杀,可见他的元帅称号不是皇帝封的,而是自命的或以众公议的。他是什么时代的人?造的是谁的反?刘秀至浮山时仍是孤身一人,可见招兵树洼不是刘秀招兵的地方,由此可以肯定,元帅不是汉代人。宋代前期巩县是“皇恩浩荡”的地方,吃皇粮造佛寺乐得其便,何须造反掉脑袋?可以断定,元帅不是宋代人。明清这里没有扯旗造反的人物,若有,县志当有记载,显然,元帅也不是明清时期的人。宋代后期南北对峙,元朝尚未坐稳,人若击之名正言顺,不能算是造反,造反的定义,历来是指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反抗,被统治者推翻统治者的“犯上作乱”“倒行逆施”的行为,那么,我们大体就可以肯定,这个造反者是宋末元初或元代前期的人。
那么,元帅为什么要造反呢?这需要从元代对汉民酷烈的统治说起。由于岳飞曾在巩县青龙山大败金兵,所以元朝对巩县人仇视非比寻常,元人建国之后,对巩县汉人实行七家连保制,一人有罪,七家问斩,杀之唯恐不尽。为寻衅罗罪,每七家派驻元兵一名,充作甲长,管理汉人,衣食住行皆由七家负担,任其作威作福,汉人不许稍有异议,尤其恶毒的是,汉民门户不许落锁上栓,不分白天黑夜,元兵随时可以进门搜查;汉民新婚,第一夜必须由“甲长”代新郎陪房;平常时间,元兵可以任意指令民妇陪宿。为防止汉人反抗,元朝严禁汉人带刀,菜刀和剪刀七家共用一把,还由元兵保管……
压迫越重,反抗越烈,这就引发了民间传说中的“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农民起义,鞑子,就是元朝外族统治者。这是元代有名的农民起义,一夜间杀尽了巩县地面的外族人,这是人所共知的。在湖北和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传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次农民运动的涉及面实际上并不很广,如果说是全国行动,那是经不起推敲的。所以,我认为,那次杀鞑子的事件,主要就发生在贡县境内,时间是在元朝前期,所以可以断定,这位造反的英雄大约是宋末元初的人。
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次起义发起人的身份。常言说群龙无首不行,一场运动,组织者,策划者,领导者的作用是巨大的!要在元朝官府的严密控制下号召成千上万人同时行动杀掉统治者,其策划者一定有非凡的远见和胆量,其组织者一定得有身份有号召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至少要具备以下条件:
1,在民众中有极高的信誉。
2,本人文化和武功修养很深。
3,有广泛接触民众的机会,他的行动不受统治阶级限制。那么,具备这些条件的,会是什么人呢?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些条件只有宗教神职人员可以具备。1,社会越黑暗,宗教越光明。命运越悲惨,人们对救世主的信仰就越深。所以越是原始落后愚昧野蛮的部落,神职人员的地位就越高,权力就越大,号召力就越强。2,作为一个神职人员,他的修养和“法力”必须高于同行,否则,他将被自然淘汰。所以,高级神职人员的文化层次和学术境界者在当地必然是一流的。3,统治者需要他安抚民众。借用宗教愚弄人民,是所有统治者必用的伎俩,元代当然也不例外。他们既要神职人员为他们服务,就不可能把神职人员管得太死,这就必然给神职人员以较多的自由。4,由于邱处机等人为元代统治阶级作过策划,所以元代道士地位比较高,据此而论,这个神职人员的身份应该是一位道长。 那么,这位道长是何方人氏呢?
从他活动的范围来看,他局限于巩县境内。在巩县最有名的道院,一是浮戏山中的老庙,二是盘龙山顶的祖师庙。老庙是中国最古老的道庙之一,庙以老名之,可见其资格之老及地位之高,当年张道陵,寇谦之等人都曾在此修行,这是有史可查的。盘龙山顶的祖师庙,以祖师名之,且年代久远至不可考,其资格仅在老庙之下。祖师庙下,有小庙之门望山而开,并不朝南,可见此庙地位之高。至今涉村镇西涉村,尚存一庙门东开的庙宇,被人用作磨坊,便是证明,足见我言之不虚。这盘龙山南有前武当北有后武当,所以被人传为武当山也就不足为奇。起义军的大本营与盘龙山仅一谷之隔,所以可以认定,聚众造反的道士是中岳武当即盘龙山祖师庙的道长。
说到祖师庙,我们不能不谈谈祖师庙的历史。这座古庙的原来风貌早已不可得见,由史可查的祖师庙是明代在原址上重建的,这在巩县志上有记录。这就是说,这座古庙在明代之前曾遭毁除。这就是说,它在元代曾被拆毁,那么,它一定时间在元代之前,即建于宋代。盘龙山下的东大庙建于宋代宣和年间,现有庙中香案铭文为正,由此而观,祖师庙至少建于宋代宣和之前。
原来的祖师庙统一用精制大石条砌成,石与石之间有石榫连接,浑然一体,针插不入,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当年它被官府带兵拆毁时,竟无从下手。后经一个当地的败类泄密,才找出茬口,次序撬开。传说其时天雷大震,击死拆庙者甚多,此无籍可考,但近代尚有人见过残存之带榫石条,可证古庙的传说是真。
道庙在元代被官兵拆除,即推崇道教的统治阶级拆了道庙,此事大悖常理,必然事出有因。试想除了对犯下十恶不赦之弥天大罪者“扫穴犁庭”之外,还有什么理由解释呢?那么,除了证明此庙的道士犯上作乱“罪该万死”之外,还能有什么解释呢?因此,在卧龙岗附近扯起招兵旗的人,也就可以认定是盘龙山的道长了!
这位道长发动群众的手段,按传说是给家家户户分发灵符,一时不到之处则叫人代传蜡丸,即代发灵符。声称夜深人定时用灯火烤灵符,天书自可显现,照天书的指示去做,自然大吉大利,福乐无边。这本是很简单的小魔术,但在当时,人们是识不透的。这些灵符本是黄纸一张,谁知灯火一烤,竟隐隐显出字来,书曰:“八月十五杀鞑子!”一时千万民众人人兴奋万分,个个心照不宣,无不盼望八月十五早日来临,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才一露头,中岳庙大钟立刻敲响,声闻数十里,一时如同天崩地裂一般,漫天漫地一片杀鞑子的呼声。七户人家杀一个鞑子,可谓易如反掌,不过一个时辰,巩县境内的元兵甲长消灭殆尽。后朝廷闻知,万分惊怒,即发兵清剿“反贼”,凡杀死甲长者七户连坐,格杀勿论,于是惹下杀身灭门大祸的众百姓这才云集中岳庙,公开扯起造反大旗,推举杀鞑子的发起人武当道长为元帅,占山为王,抵抗官军。
现在让我们想想,成百上千(且不说上万)的起义者,驻兵高山,他们吃什么?在传说中,这支队伍并无任何抢行为,这说明,他们有可靠的物资供应。那么,这物资来源于哪里?盘龙山物产不富,粮田有缺,不可能供应粮草。卧龙岗四周尽是元人奴隶,纵有个把富户,也不足千人数日用度。起义军亦没有攻破巩义县城,夺取官仓的可能不存在。那么,这粮食从哪里来?
仔细算来,供应起义军粮草的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中国第二寺慈云寺。
巩义慈云寺
这慈云寺,建于东汉永平年间,是西域高僧摩腾和等到法兰在修建洛阳白马寺之后,亲自督建的寺院。唐代又近国师唐僧重修,所以历代佛名显赫,朝野并重。慈云寺的供奉田,东至盘龙山以东洪河寺,西至青龙山以西十方院(又名石坊院),南至青龙山顶,如此庙田,现有寺内疆界碑为证。也只有这样物产丰盛,粮田百倾的大寺,才有可能养活数以千计的穷苦百姓。除此之外,似无别的出路。
可是,寺院和尚为什么会支持以道长为首的造反队伍呢?这其中必然大有来历。如果这位道长和慈云寺没有联系,或者关系很一般,僧道无缘,井河不犯,寺院又何必出大力冒杀头的危险担毁寺的干系呢?除非你我不分亲如一家时,才会有这种义无反顾的举动。这证明,慈云寺与造反的武当道长关系大不一般!
那么,会是什么关系呢?
盘龙山的祖师庙始于宋代,当时庙区百姓的户籍实行的是军事编制,即按弓箭社及民兵形式组织管理的,这一点,现有盘龙山下东大庙的香案铭文为证,上面记载的集资名单,主要者即是东社,西社和羽林军。这足以证明,宋时盘龙山区武风甚盛,也由此可以想见,祖师庙里的道人武功定然不弱。但是,宋时的流行武术,主要是冷兵和弓箭,而不是徒手搏击术。不然的话,民兵组织就不叫弓箭社而叫拳脚社了!
但是与盘龙山比邻的慈云寺呢?和尚们的武功也不同凡响!那么偏僻的地方,那么丰富的物产,在历史上竟没有遭过兵马之乱(至少史志上没有记载,民间传说中也没有述及),由此可见其武功的强悍。尤其可贵的是,慈云寺和尚拳脚功夫了得,这在当时,其他地方是万法莫及甘拜下风的!
有关文字记述,内家拳起源于一个叫张三丰的道士,曾与佛门有缘,所以,他能“精于少林”——精通佛门拳法;“从而翻之”——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是为内家”——创造了内家拳。佛门戒律森严,外人岂可轻易得窥绝秘?得绝秘者,必是方丈的心腹人!所以,可以判定,张三丰先生为学习佛门拳法,是在佛寺出过家的!湖北武当山的张三丰从来没能拿出皈依佛门的度牒,所以,出家佛寺的只能是中岳武当的张三丰。
现在,让我们论证一下,这位张三丰先生是在哪里出的家学的什么佛门拳法吧!
1、张三丰出家不是在少林寺,所以他精的是佛门拳法,而不是少林拳。说是,当是误传!在宋元之际,少林寺拥有一批善用冷兵的僧众,应是事实。但对于徒手技击一道,确实非当时少林寺的特长。少林寺的徒手武技,是元代雪庭福裕和尚招集山西白云峰洛阳李老汉等民间高手入寺之后才开始兴起的,此前并无少林拳!在此之前若有少林拳法,白李二人造拳何为?这一点有史可查,有目共睹,说不得假话。所以,宋元时期的张三丰先生,不可能为学少林拳而出家少林寺,他学的也不可能是当时尚未出世的少林拳法。但是他学的拳法,一定是出于佛寺的实战拳法! 2、在元明时期,少林寺的拳法实际水平很低,很难应付实战,直到明代,这种现实也并没有多大改变。所以少林寺平倭的和尚无一生还,足以说明他们冷兵技术的平庸。明末,登峰煤矿工人李际遇造反,与代表官方的少林寺发生纠纷,李际遇遂带领民众血洗少林,尽杀在寺僧众而不余一人,此事有史可查,足以证明其时少林寺的武功水平。这种惨况,直至心意拳进入少林寺之后,才稍有起色,后至恒林贞绪等人时,才大放光芒。而心意拳出家少林,大约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事,最多不会超过明末。因为李际遇先生血洗少林寺时,寺人尚不会心意拳,如果会,当不至于死得那么干净利索。有人会举千佛殿拳窝为证反驳,请不要忘记,那现存的千佛殿是清朝乾隆年间才建的,原先有没有只有佛祖清楚。
3、慈云寺在宋代即拥有心意拳法,一曰因其力助岳飞在青龙山大破金兵而得赠,一曰有护送岳霖北上的将士传得,但无论如何,慈云寺在宋代即以心意拳为镇寺之宝,可以认为是事实。由此可以认定:武当山人张三丰先生去百十里外没有拳法的少林寺学拳的事实不能成立,他去数里之外的慈云寺学习镇寺绝技古传心意却是大有可能。
4、张三丰先生为得慈云寺真传,拜在佛祖名下,成为慈云寺的骄傲,当然深受器重。所以他起兵造反,得慈云寺力助,自然顺理成章,不足为怪了! 5、张三丰身为道长,又为佛徒,就不能厚此薄彼,他必须佛道并尊,方是贤徒。事实正是如此。前武当之难,有一庙而两名,佛名金山寺,道名东大庙,人随其好而呼之,至今犹然。是庙中佛道并立,供奉有真武、圣母、主持却是和尚。庙中有和尚生平碑为证,寺北有和尚塔,俱历历可考。如此奇观,只怕国内唯一也!而后武当之北,有一庙而二景,供奉的道神中岳大帝,善男信女却大唱佛经,至今犹然,习以为常。如此“东拉西扯”,不亦乐乎?若非道长即方丈,方丈即道长,能如此乎?而方丈与道长合一,道长与方丈合一,除张三丰外,更有谁人?那么,中岳武当的道长即传说中的改佛门创内家拳的张三丰先生,还有什么疑义呢?
6、后武当以北的中岳庙历史上也曾被毁,重建时间也是在明代,有县志及重修碑文为证,可知此庙被毁,也在元代。联系到祖师庙、中岳庙、竹林寺在同一时期被毁,而同期的农民起义又发生在这一地区,我们就大致可以断定:这几座庙宇的被毁与那次农民起义直接有关。
7、农民造反而拆庙毁寺,可见官府对寺庙仇恨之深。寺庙何辜,不过因人受罪而已!由是而观之,则道士张三丰即造反头目张三丰,是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现在,让我们折转话头,根据民间传说和推绎,谈谈那次起义的结果吧!
话说张三丰聚众造反,官府镇压,久战不决,双方僵持。那张三丰固守中岳庙山区,而以竹林寺为据点,扼守巩邑官道,作为前哨,一有动静,立时报警,山上山下遥相呼应,官兵无奈其何。后官兵军师设下奸计,收买亡命之徒诈投起义军,混迹于竹林寺,以为内应;更派多人扮作香客,投宿于竹林寺,乘人不备,尽杀起义军前哨及竹林寺僧,乃举火为号,后续部队立至,人衔枚,马裹蹄,直袭中岳庙,起义军未闻警报,防备略疏,遂被分割包围,除少数人苦战得脱外,大部战死荒野。平明,官军声称已拿住反军元帅,即于中岳庙南水泉泉边斩首“就地正法”,此地因名元帅池,直至今日。官兵大胜,乃焚中岳庙,回师时再焚竹林寺,未几,再毁祖师庙。同期,血洗巩县,凡可疑之人,尽杀无余,遗民百不有一,巩县几成无人区。巩县现有居民几乎全是元代移民,可证元代官府血洗巩县之事不虚,绝非空穴来风也!竹林寺被焚毁后,有幸存之人民集残砖断瓦及劫余之木,草创小庙以祭奠起义亡灵,烟火之迹不假粉饰,触目惊心,是庙被称为熏庙。位居竹林村寺沟之东。此庙几经毁建,至今犹存,村民古传,元帅池元帅被杀,乃此处守兵失警而致,信其不虚也!
按官方说法,是元帅被正法,余众尽行剿除,但从竹林的历史来看,却不是那么一回事,在竹林村老村的河东面,有一处古庄园。庄园年代久远,在李氏入居竹林之前,庄园的主人,当然是竹林的老住户。据理推断,这处庄园应建在元代中后期。这是一处四合大院,下房左右对称,中间形成过厅,门口对列石鼓,此种建筑形式,是典型的宋元风格。须知明清建筑,门口是对列石狮的。
这座庄园是谁的呢?按竹林李氏的传说记载,是竹林老住户姓蒋的和姓师的人住的。 这两姓人家,在李氏迁入之前已经久住于此了!
竹林四周的村落,均是明洪武之后所筑,为何独此一处遥遥领先?他们在此居住,总该有几世了吧?却为何既无祖坟,也无祠堂?如此诡秘,如何解释呢?
最早,我是把蒋氏二姓断为蒋氏的。忽一日读拆字书,灵机一动,易施为师,遂别见洞天,这两个字去掉部首,即成将帅,原来,这处庄园是蒋帅的故居!蒋师二字以拆字法判读,叫平民元帅,草莽将军!
这一下,真相大白了!原来传说被杀于元帅池的元帅没有死!在官兵偷袭中岳庙山区时,他和他的助手(将军)逃脱了兵劫,虎口余生,遁迹山林,在事情过后或许是多年以后,他和他的助手又潜回了他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并在此隐居下来。师,就是元帅,就是张三丰!将,就是大将军。就是他的助手!张三丰没有死!他是以海客的身份重返巩县的,至少,他对外公开的身份是如此。至于为什么定居后不再漂洋过海做生意,他的遁词是:途中遇险折了老本。在竹林的传说中,是这样叙述的。
在作出这样的结论之后,竹林老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竹林的老拳是心意,六合,张阳,通背。而张阳拳自古为竹林特有,并未外传,是竹林村民的看家拳。仅次于张阳拳的,是二路捶,即二路通背。拳名张阳,显然是说此拳是名叫张阳的人创编的。那么二路通背呢?一路的头三式是凤凰三点头,金刚大捣硾,仙人大睡觉;二路的头三式是金刚大捣铃,仙人大睡觉,凤凰三折翅,为何如此,前人无法解释。如今一旦认定,张阳就是“精于少林,从而翻之,是为内家”的张三丰,问题就一清二楚了;二路通背反复点明了创始人的名字和身份,你看:三凤,佛徒,道长—佛徒,道长,三凤。原来,二路通背的创始人就是佛门弟子道门高人张三丰!至于是三凤还是三丰,姑且不必考究,反正读音是同一个声!出于习惯,我们依旧称之为张三丰吧!
张三丰的晚年,无疑是在竹林度过的。所以竹林被当作通背拳的祖庭,也就不足为怪;竹林被绿林人物视为圣地,也就不足为怪。从元代至今,从未有绿林人马骚扰竹林村的记载,这对于位于山沟之中易攻难守的竹林来说,除了大家不愿攻击之外,没有别的解释!一代代绿林人物对竹林关爱备至,这其中的隐曲也就不言自明。竹林村的命名,其一是因为元明时期其中多竹,其二,竹子四季长青,竹林也就是绿林的意思。
如今通背拳的故乡有三个,一是山西洪洞县,二是温县陈家沟,三是河南巩县竹林。山西的通背是温县传去的,温县的通背是清代乾隆年间才出现,随即便在温县失传的。而竹林的通背却是明代已经扎根民众之中,康熙年间已经“里人皆好武”了(见李如忠碑文),孰前孰后,难道还用争辩吗?
竹林李氏的通背拳,肯定的是跟竹林的老虎学来的。究竟是跟师氏还是跟蒋氏学习的,已无籍可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绝不是跟乾隆年间到温县传艺的蒋发学的。因为竹林的拳有文字确切记录的历史,是远远早在乾隆之前的! 现在,我们来论证一下:张三丰最后哪去了?蒋氏最后哪去了? 首先,张三丰没有葬在竹林。若有,是该有坟墓的。
我怀疑,慈云寺塔林中元代高僧的墓塔,就是张三丰的!他这样的人,应该是佛祖的骄傲!可惜的是,此塔60年代被炸毁,片瓦不存,直到现在,我也没能找到墓志铭的原文,无法确认。此事憾甚!但愿苍天有眼,可怜我一片真诚,他日赐我得见其文,倘若碑文能证明先生是宋元时候人,曾以道人身份入寺,那么,事情就八九不离十了!
我怀疑张三丰即慈云寺高僧的依据,是竹林与慈云寺的特殊关系。明代,南宋和尚募捐远至山西,近至四邻。巩县几乎无村不捐,名单中独独没有竹林。竹林四周的小村无不布施若干,富甲一方的竹林却“一毛不拔”,岂不是咄咄怪事?这大约只有二种原因可以解释:“1,竹林寺与慈云寺的关系是上下院(南北院)的关系,没有自家布施自家的道理。2,以居竹林的长者的辈份与资格,不当再向慈云寺捐募。即使有,亦当用别种方式划拨,不能等同于俗众。那么,除了三丰和尚的原因之外,还会有什么原因呢?(此事现有慈云寺碑文为证)。
至于蒋氏,据竹林老辈人的传说,是明朝末年从竹林出走的,去向不明。清代乾隆年间的在温县传拳的蒋把式蒋发,据说是李际遇的部下。李际遇造反的时候,恰是蒋氏离开竹林的日子。依此推断,在李际遇造反时投靠李际遇的蒋发,就是竹林蒋氏一门之人;当李际遇在巩县被杀之后,余部四散,在温县教拳的李氏旧部猎户蒋发,就是竹林蒋氏一门之人,如此推论,蒋发在温县传的二路通背,便是张三丰先生留下的二路通背。蒋发书称“河南蒋发”,即讲蒋发本是黄河以南之人。从温县来看,巩县正在黄河以南,河南蒋发不是巩义人更是何人?
现在,让我来论证:传说中夜梦真武受拳的张三丰不是内家拳的创始人张三丰。
1、 宋徽宗诏湖北武当山张三丰面召的故事纯属捏造。 三丰奉诏前往东京见驾,竟遇金兵“道梗不前”,显然那诏书是金兵攻陷开封十多天前发出的。这事绝不可能!兵临城下性命难保之时,再笨蛋的人也不会有心思去练内丹!这是最起码的常识,编故事的人连这都不知道,他真是天字第一号大笨蛋!所以相信如此鬼话并以此证明湖北武当张三丰的人,大概也没有一个是聪明人。不信的话,请把炼丹迷捆住手脚,扔进深潭,看他落水之际是大喊救命呢还是在气沉丹田,便见老李的议论是与非!刀架在脖子上,江山危急,再笨蛋的皇帝也知道,招兵拜将才是当务之急!
2、 三丰“道梗不前”,不可能独闯兵营。
三丰北上,“道梗不前”的地方,应是开封的西方和南方。开封的西方和南方已被金兵占领,东方与北方可想而知。所以三丰“道梗不前”时,徽宗已被金兵掳往北国多时了!国君被掳,举国震惊,张三丰耳朵又不聋,他会听不到消息吗?在那种情况下,他只有退避三舍,返回武当或者去投奔岳飞,才是正常行为,可是偏不,他偏要去闯金营,杀金兵,讲得通吗?莫非他要独立一人去北国朝圣吗?想那民族英雄岳飞,乃天下第一条好汉,带领数万子弟兵与金兵战斗,尚有胜有负,身裹重甲,尚多次负伤,血染征袍。那丹士张三丰赤手空拳竟能与大队金兵战斗,视敌如草芥,岂有此理?所以,除了凭空捏造故神其说之外,绝无此等事!
3、伪造三丰奉诏北上的人,连最起码的官场知识都不懂。人若奉诏面君,必有钦差相随,此乃官场惯例。试问湖北武当山张三丰“道梗不前”时,钦差大臣哪儿去了?须知宣诏可不是街坊邻居捎口信儿,封建制度的礼仪是相当有讲究的。皇上宣召,对张三丰来说是天大的面子,却为何故他连毛驴都骑不上,从湖北到中原,千里走单人?可知奉诏是假,撒谎是真!
4、三丰奉诏面君的故事,即不见于宋代正史,也不见于宋代野史,那是明清时节别有用心的人编造的。湖北武当山大兴土木的日子,也就是湖北武当张三丰神化出笼的日子。湖北武当山的道士别的本事没有,编鬼话可是一等。例如那真武大帝手插的榔梅,不是只有几百年树龄而硬被吹成6000年树龄吗?不信,把树锯倒,查查他的年轮!所以,湖北张三丰身价很高,是在明代;湖北张三丰的神奇故事,不过是明清的神话传奇。
5、既然宋代湖北的张三丰子虚乌有,那么湖北武当山是内家拳发源地的神话也就不消自灭了!内家拳的名号是黄百家先生叫起的,黄先生特别点明他所说的内家是神佑通背拳,所以创通背拳的张三丰才是内家拳创始人。湖北武当张三丰创的是武当太极,所以,湖北的张三丰不是创内家拳的张三丰。
6、内家拳之说是明末清初兴起的,所以张三丰先生绝不会是清代人,湖北武当山的张三丰是清代人,所以湖北张三丰不是内家拳创始人!湖北武当的张三丰是清代人,这可是关亨九先生对大家说的!关老爷子传世的“字门拳法”被武当诸人公认为是张三丰的真传,那上边张三丰先生关于写字用笔的论述便是稀世高论!那张三丰先生说:中国人写字用的是毛笔,外国人写字用的是钢笔云云云云,好不叫人吃惊!原来,这湖北武当的张三丰先生见过钢笔!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钢笔面世不过是近百年的事,马克思的资本论、美国的独立宣言、中俄爱晖条约等等,无不由鹅毛笔写成。那湖北的张三丰先生竟能见过近代人用的钢笔,说不定还用它写过字呢,他可是真神啊!呀—呸!如此鬼话,敢羞他先人!由于湖北武当的张三丰用过钢笔,所以湖北张三丰肯定不是内家拳创始人。
7、由于湖北张三丰创造的太极拳是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所以湖北的张三丰不是内家拳创始人。我讲这话的根据,是源于80年代武术挖掘整理中的一件趣事。在大搞民间武术挖掘整理的运动中,工作人员探知大岳武当山某道观藏有张三丰手写本太极拳原稿,乃百方毕陈,晓以利,喻以义,必欲观之而后已。道人感动至极,乃摒退外人,仅留心腹人等,约之一地,神秘开挖。数米深处,见一瓷坛,粗观之下,也是古物。翼翼捧出,轻轻启封,目不转睛处,一册宝书展现眼前。众人不胜惊喜,心跳突突欲出,如同见了外星人。道人不许他人动手,亲自轻轻托起,如捧性命一般,神色庄重,口诵无量佛,毕恭毕敬,轻轻打开黄绫布包——哗!众目睽睽之下,九个大字赫然入目,分明是: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乃公元1964年古老版本也!如此珍宝,除湖北武当之外,何处能有?!道士见此,兀自默然出声:“也难怪我师父羽化时嘱咐我千万不可给人看,说一看就不值钱了,原来如此!”众寻宝人哭笑不得,捧腹而归。此乃武当太极传奇一则,录此以博诸位一笑,幸勿怪也!
好了,云天雾地的我也谈得不少了,现在,让我把我的结论归纳成行吧!
1、张三丰是宋末元初人,他的真名应是张三丰。他的出身之地是中岳武当山。他的宗教身份是武当山道人,慈云寺和尚。它的历史身份是民族英雄。他的学术身份是内家拳创始人。
2、张三丰于元初聚众造反,主要活动区域在巩县境内。后惨遭镇压,起义失败,三丰虎口余生,去向不明。
3、若干年后,三丰携部属重返巩县,卜居竹林。竹林老户师氏蒋氏,即其人也!
4、张三丰约逝于元末。竹林师氏无后代。他的拳法,由蒋氏继承,并于明朝中期传给竹林李氏家族。
5、明末李际遇造反,竹林蒋氏往助之,自此不归。旧居留给李氏家族,充作公房。
6、李际遇兵败,蒋氏落难河北,人称“河南蒋发”者,即其人。其于乾隆年间传二路通背于淮庆地区,人以夫子敬之。
7、蒋发教拳时,竹林李拔往助之。温县古拳谱与竹林拳谱内容相同,可证其实。温县拳谱中之锦囊篇即竹林拳谱中之诸葛兵法,易筋经贯气篇并无参差。
8、按照前人叙述的创内家拳的张三丰的生平事迹,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他曾皈依佛门,二是他创的是通背拳,这是铁定的标志。中岳武当的张三丰完全符合这两个条件,所以他是真正的内家拳创始人张三丰。其他大大小小早早晚晚林林总总神神鬼鬼炼丹写字的张三丰们,没有一个与内家拳有关系。尘世上所有以二路通背为立身之本的拳家,均可视为张三丰一脉的传人。而其它种种挂张三丰名号的拳术,皆属伪托。
9、张三丰仙逝,慈云寺以高僧规格礼葬之——此老李推测,尚待证实。竹林师氏无后人,可知三丰受戒甚严。元代慈云寺荒废,而高僧古塔巍然,定有所因,待查证。
张三丰继承的佛门拳法,为岳氏武技心意拳。慈云寺心意为岳氏所传,亦有旁证。姬际可得武穆拳法的南山,是中岳嵩山而非陕西终南,得拳谱之古寺,是巩县中岳庙或慈云寺。这些,另有专文论证,此篇不录。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