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广东乡村振兴先进集体

乡村振兴示范带是统筹推进五大振兴的“示范片”“先行区”,对我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打造广东乡村振兴标志性品牌、迈进全国第一方阵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省各地各部门积极作为、勇于担当、敢于探索、不断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已启动建设示范带487条,初步建成3420公里。本期亮点推介,挑选了部分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经验做法,供各地各部门参考。

广州“四个强化”

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广州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把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点,制定实施“四个三”工作举措,创新开展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初步形成“一区一精品示范带”格局。

一是强化统筹,确保全市上下“一盘棋”。突出顶层谋划。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市委全会部署建设新乡村示范带,市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及政府工作报告将示范带建设列为重点任务。突出规划引领。制定《广州市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发展指引(试行)》,按照广州风貌特色,规划打造“三片四脉、山海连城”新乡村示范带格局。同时,依托镇村资源禀赋,区分一般带和精品带,结合实际梯次创建、稳慎推进。突出高位推进。广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平均每月带队调研、指导示范带建设工作超过1次,分管领导定期调度,协调解决推进示范带建设具体问题。各涉农区将示范带作为“一号工程”,党政一把手亲自谋划、亲自推动,花都区组建了由区委主要负责同志任书记的示范带党委,成功打造“花漾年华”等一批精品乡村振兴示范带。

二是强化机制,推动建设项目“加速跑”。坚持“一带一方案”。突出因地制宜、示范引领,为每条精选示范带量身定制一套建设方案,并明确三年建设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实施挂图作战,分类分批推进,高标准打造示范带标杆。坚持“一带一特色”。每条示范带突出一个建设主题与内涵,实行特色化、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确保每条示范带保持自身特色、各美其美。坚持“一月一调度”。建立示范带重点项目清单,实行每月报告、专项调度,完善市、区、镇街三级联动机制,及时掌握示范带建设推进情况并解决存在问题,推动重点项目稳步推进、逐项落实。

三是强化融合,释放乡村发展“新活力”。打造美丽生态。将美丽村庄与美丽圩镇建设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强镇兴村行动,10条精品示范带所串联的圩镇基本全部达到“示范圩镇”标准、行政村全部达到“美丽宜居”标准,示范带成为广州大地壮美画卷的绚丽“彩带”。打造美丽经济。通过示范带将优势产业、特色资源进行统筹整合,沿线打造了11条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一批精品民宿,建成110多家农业公园,近两年乡村游为“游在广州”提供了近七成旅游经济贡献率,全市观光休闲旅游收入破百亿。打造美丽生活。以示范带建设为抓手,加快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自然村集中供水和行政村光纤、4G网络覆盖率均达100%,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普惠性幼儿园、高质量农村养老设施、长者饭堂实现镇村全覆盖。示范带联农带农效应凸显,如从化西和花卉示范带,园区村集体收入比创建前平均增幅20.4%,农民收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60.8%。

四是强化保障,共画凝智聚力“同心圆”。加强人才保障。注重发挥新型经营主体、致富带头人、乡贤等作用。白云区邀请57个团队成立智囊团,并委托广州大学实体化运作,为示范带建设谋策出招;黄埔区实行“一带一国企”建设模式,合理利用国有资产优势,吸引3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强资金保障。强化公共财政投入,用活“万企兴万村”平台和国有企业帮扶镇街机制,积极撬动社会和金融资本参与示范带建设,白云区筹划发行约5亿元示范带建设专项国债,增城“时光穗道”示范带撬动社会投资逾50亿元,2021年全市投入示范带建设资金超15亿元。加强考核保障。制定《广州市新乡村示范带评价标准(试行)》,构建系统化、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将示范带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广州市委农办提供材料)

东莞以“三色”绘“三图”

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去年以来,东莞市以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域规划,统筹推进,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莞邑拾光”乡村振兴示范带,加快绘就乡村振兴美好蓝图。

一是以资源禀赋打底色,绘就全域发展“规划图”。高规格谋划推进。东莞市以荔乡红韵、松湖融合、三江六岸、和美水乡、莞邑古村、客韵侨乡、滨海嘹歌、芬芳香市、湖光山色、荷塘月色为十大主题,在全域规划建设“莞邑拾光”乡村振兴示范带,串联30个镇街、247个行政村(社区),总长度达430公里。明确将“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督查考评事项。目前已将“三江六岸”示范带纳入市委市政府“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成立专项工作指挥部,由市长任总指挥。全方位契合市情。对标省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指引,针对自然地理、城市空间、地域文化的差异,“莞邑拾光”各示范带分别融合产业兴旺、环境改善、风貌提升、乡风文明、设施完善、治理有效等要素。在自然地理格局方面,充分展现横向半山半水、纵向高低分明的地域特色,如“和美水乡”示范带突出水体为主的环境要素,重点规划建设水乡特色景观;在城市空间格局方面,充分契合市委市政府以中心城区、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构建的“三心六片”城市空间格局;在地域特色文化方面,深入传承片区历史文化并注重导入各类景观建设,如“滨海嘹歌”示范带依托林则徐销烟池等优质历史文化遗产,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和革命情怀。多维度组织驱动。加强示范创建,开展市级特色精品(示范)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示范点等创建或评选活动,建点示范、宣传推广。聘请高校专家团队深入调研,提供技术指引和理论支撑。

二是以精品项目增亮色,绘就宜居宜业“实景图”。规划引领打造“三江六岸”,建设“三生”融合项目标杆。“三江六岸”示范带以中堂水道、汾溪河、东莞水道三条水系为依托,以打造石碣等六个沿线镇街的滨水景观为载体,以发展文旅产业为重点,加快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发展空间。围绕70公里岸线景观、648处历史资源、90公顷土地储备、98个更新单元等丰富的景观要素和历史文化资源,分别从空间、生态、交通、文旅等方面制定专项规划方案。市镇两级分梯次打造岸线景观,市级层面分三期建设滨水岸线示范段,总投资达8.6亿元,镇级层面负责辖区沿线景观提升。用活资源打造“古梅乡韵”,夯实“和美水乡”示范本底。“古梅乡韵”作为麻涌镇近年来打造的典型项目,通过落实“三个坚持”,即坚持党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坚持产村融合,从硬件上完善一批公共基础设施,软件上用活一批文旅元素,为建设“和美水乡”示范带夯实基础。据统计,2021年麻涌镇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88.61亿元、经营总收入5.49亿元,较2018年“古梅乡韵”项目尚未建成前分别增长84.1%、91.3%。产城结合打造“荔乡红韵”,推动农工文旅有机融合。为充分发挥东莞荔枝品牌价值,弘扬红色文化、莞香文化、客家文化,“荔乡红韵”示范带串联厚街、大岭山等镇主要荔枝种植基地、红色文化设施,打造集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红色体验等多功能融合发展的综合体,目前已规划建设项目124项,总投资额达13.7亿元。

三是以政策措施提成色,绘就资源合力“能量图”。强化资金保障。统筹财政资金,市、镇、村财政累计总投入超过57亿元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包括投入不少于17亿元打造12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投入不少于8.73亿元打造6个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区等。撬动社会资本,借助市乡村振兴促进会、“6.30”慈善活动等平台,2021年至今共有287家企业捐赠资金超过4200万元,惠及项目133个。创新筹措模式,探索采取政府发行专项债券的形式推动项目落地实施,目前已申请安排了超过18亿元的人居环境专项债券。强化用地保障。落实每年安排10%的市级新增用地指标用于乡村振兴项目的政策,目前已累计为100个乡村振兴项目落实新增用地指标3788亩。出台东莞市实施点状供地助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符合条件的现代种养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人居环境设施等项目实施点状供地。强化基础支撑。项目驱动,结合特色精品(示范)村等建设行动,建设或升级了一批乡村人文景观,完善了一批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等,目前已建成5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4个美丽幸福村居示范连片、16个水乡特色示范村、5000多个“四小园”、382个“千村碧塘”。产业带动,示范带借力片区产业优势,融合发展农村美丽经济,如“荔乡红韵”示范带立足国家级荔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莞荔产业,带动周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加快发展。文化联动,目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镇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实现全域布局,全市荣获全国文明镇的有10个、文明村(社区)5个、市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达97%。(东莞市委农办提供材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