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什么是鱼饭

把不剖膛,不经打鳞,不去腮的海鱼,装于小竹篓里,放入盛着盐水的大锅中煮熟,再自然冷却,这就是“鱼饭”。这个做法,是潮汕沿海所特有,随着潮菜热的兴起,鱼饭也被披上各种面纱,越说越玄。来,让我一个从小生活在潮汕海岛的人告诉你鱼饭的秘密。

鱼饭的来历,缘于没有冰时代的一种保鲜手段。还没有机械化时代,潮汕渔民出海捕鱼,靠的是帆船,渔民计算好潮起潮落的时间,准时出海,还得赶着时间上岸,把一天的渔获上市变现。帆船以海风为动力,辅以人力划桨,是个重体力活,渔民几乎个个都是大胃王。潮汕沿海,人多地少,粮食严重不足,渔民用鱼充饥,船上烹饪条件有限,用海水把卖不起价的鱼简单煮熟,就着米饭或粥,就是一餐。吃剩的鱼也带回家,吹了几个小时海风的鱼饭,别有一番风味。

计划经济年代,渔民的渔获只能交给各个人民公社设在鱼港的水产收购站收购,高价值的鱼量少,在市场上很快卖完,低价值的鱼本地销售不完,必须运到离海边远一点的城市和乡镇卖,如何保鲜就成为大问题。水产收购站学习渔民的方法,把鱼放入小竹篓,在盐水中煮熟,然后运到别的地方卖。

改革开放后,农村包产到户,渔民也重获捕鱼卖鱼自由,生产的积极性一旦被解放,生产力大大提高,于是机械化渔船出现了。新鲜的鱼售价更高,沿海各地出现了制冰厂,多设在港口,渔民出海时也带上冰,船上做鱼饭没有必要了,水产收购站也日渐式微,煮鱼饭的一下子少了。但市场还是有需求的,毕竟鱼饭价廉物美耐存放,于是有人专门在市场买低价鱼,做成鱼饭,成为鱼饭专业户。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鱼饭是被逼出来的美食。

从渔民零星煮鱼饭到水产供应站大规模煮鱼饭,再到鱼饭专业户煮鱼饭,变化的是时代,不变的是煮鱼饭的工艺:1,将鱼洗净,不用杀鱼,不用去腮去肚,因为没空。2,放入竹篓中,头朝里尾朝外摆放,或者头朝外尾朝里摆放,因为有规律的排列更有利于空间利用。3,撒上粗盐,放个蒸隔,从前是竹的,现在是铝的,再压块石头,防止篓里鱼变形。4,把层层叠叠装着鱼的小篓放进大锅里,锅里的水是按比例调好的盐水,水开后猛火煮15分钟。5,把一篓篓煮好的鱼取出,再用盐水冲一下,既给鱼饭降温,又冲走煮鱼时产生的浮沫。这是大规模生产的工艺,你在广东各城市各个肉菜市场里潮汕人开的小店里买到的鱼饭,就是这么处理的。

现在各个潮汕餐厅的鱼饭,讲究一些,煮前会刮鳞去腮去内脏,有的改煮为蒸,有的改自然降温为冰箱冷藏降温,更有甚者,把低价鱼换成高价鱼,目的是卖高价……不论如何变化,它还是叫鱼饭。

明明没有饭,为什么叫“鱼饭”呢?物质匮乏年代,大米不足,米饭是潮汕海边人家的奢侈品,潮汕人会在米饭中掺入大量的番薯,这叫番薯饭;加入芋头,叫芋饭;加入南瓜,叫南瓜饭……总之是看不到汤汁,干的。

按上述工艺煮出来的一篓一篓鱼,也没有汤汁,干的,渔民就把什么饭这个概念引申到鱼中,称之为“鱼饭”,于是有巴浪鱼饭、花仙鱼饭、红鱼饭、那哥鱼饭、公鱼饭……至于把鱼当饭吃,从小生活在海边的我没见过:渔获从来就不会太多,捕来的渔主要是卖钱变现,留一点低价鱼自家吃,送一两条贵价鱼给至爱亲朋,把鱼当饭吃的传说,就如拿人民币当厕纸一样有趣!偶然的鱼汛,会是大丰收,也不会把鱼当饭吃。丰收了,可以吃顿白米饭,犒劳一下自己,对渔民来说,饭比鱼好吃多了,让你吃鱼饭吃饱,试试?可别忘了,从前的鱼饭是偏咸的。

鱼饭是潮汕渔民对保鲜技术的伟大运用,放个三天五天不臭,如果是生鱼,早就长出蛆虫了。这是因为,常温下熟的肉类比生的肉类更不容易腐败。

食物变质的主要原因是细菌的生长,细菌的生长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菌种,食物中所含细菌越多,越容易变质;二是温度,常温是细菌的温床;三是细菌所获得的养分。把鱼煮熟了,细菌给消灭了大部分,所以更耐存放!鱼的内脏是细菌的聚居地,但要处理那么多的鱼,确实忙不过来,只好将就,如果把鱼腮鱼肚掏干净,当然更有利于保鲜。而鱼饭不去鳞,倒是有利于运输,相当于给鱼饭加了个保护层。小篓的运用,也充满智慧:既不妨碍传热,又有利于定型,既方便装卸,又方便运输;山里人编篓,海边人做鱼饭,山里人卖篓给海边人,海边人卖鱼饭给山里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潮汕人早就实现了经济内循环!

鱼饭是潮汕人民的一项伟大美食发明。只有盐的参与,保留了鱼的本来味道。鱼的鲜来自于谷氨酸和核苷酸,鲜味的体现,必须有盐的参与。氨基酸在16度至120度时,分子结构稳定,在这个区间,温度越低,分子越稳定,表现出来就是越鲜。把鱼煮熟后放凉吃,因为低温,所以更鲜!

极鲜的鱼饭,又是极腥之物。鱼饭的腥,元凶是三甲胺,三甲胺又来自于鱼的鲜味的另一个源头——氧化三甲胺,鱼死后,氧化三甲胺中的氧离子被分解掉,剩下充满鱼腥味的三甲胺,鱼死的时间越久,三甲胺越多,鱼也就越腥。减少三甲胺影响的方法,一是尽量新鲜,二是冲洗,三是用酱料驱赶和掩盖,比如料酒和姜葱。鱼饭的做法不利于驱除三甲胺,因此极腥,首次接触鱼饭的人会受不了。幸好腥味是由嗅觉感知的,只要忍住,过了鼻子这一关,你就可以尝到极鲜的味道。

当然了,也有不腥的鱼饭:用游水生猛的鱼来做鱼饭,三甲胺极少,也就不腥了。这种鱼,通常是人工养殖的,与野生鱼比,鲜味会略嫌不足。

鱼饭的绝配酱料是普宁豆酱,金黄色的豆酱,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还原糖,让鱼饭鲜上加鲜。选用优质黄豆为原料,配以面粉、食盐和水等制作而成的普宁豆酱,制作技艺流程复杂,它的工序包括曝豆、碾豆、浸豆、炊豆、饲醭、推醭、推水醭、煮酱、装酱等,与北方豆酱最大的区别是,普宁豆酱属于半发酵豆酱,通过煮酱这个环节,高温灭活酵母,让大豆的发酵过程中止。这样生产出来的豆酱,酱香不足,但鲜味浓烈。

鱼饭本来就想表现鱼的本味,酱香会掩盖鱼味,酱香不足的普宁豆酱,仿佛是为鱼饭度身定制,相得益彰!

潮汕人餐桌上的鱼饭,多出现在早餐或夜宵中,做为喝粥的配菜。潮汕人称喝粥为“食糜”,这是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饮食习俗。《礼记·月令》就有:“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魏晋时的《释名》在其《释饮食》篇中说:“糜,煮米使糜烂也。”现在“糜”字意指糜烂,是引申义,潮汕人用的“糜”才是古汉字的保存。

潮汕人保留喝粥的习惯,倒与坚持习俗无关,更多的是因为潮汕人多地少,粮食紧缺。水多米少的粥,与咸鲜的鱼饭搭配,清爽又丰富。出现在宵夜档“打唥”里的鱼饭,品种多到让人眼花。据潮汕话研究专家林伦伦教授考证,“打唥”就是“打人”,是港澳、东南亚潮汕人吃宵夜食糜的意思。过去香港的洪帮里潮汕人和福建人很多,黑帮兄弟们晚上经常要出去打打杀杀,早打就回来再吃夜粥;晚一些出场的就吃完夜粥再去。也就是说,有出去“打唥”就有粥吃,“打唥”就变成了“吃粥”、“宵夜”了。这个叫法开始只在洪帮兄弟中流行,是帮会的秘密语,但慢慢地就在香港的老百姓,尤其是喜欢吃潮式夜粥的人群中流传开了。

变化的是时代,不变的是文化的传承,潮汕,这个被陈晓卿老师誉为中国美食孤岛的地方,也是中华文化的孤岛,希望你喜欢鱼饭,也喜欢上潮汕人!

来源:上游新闻

来源:重庆二三里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