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颗针,中草药名称。为小檗科绿色植物芙蓉小檗Berberis wilsonae Hemsl.et Wils.的根。遍布于甘肃省、湖北省、四川、贵州省、云南省等地。具备清热解毒化湿,祛火祛毒之作用。常见于寒湿泻痢,黄疸,风热咳嗽,目赤肿痛,小儿口疮,热毒痈疮。
别称
小黄芩、三爪黄芩、小黄芩刺、酸咪咪、刺黄芩、土黄连、耗子子刺、小鸡脚黄刺
当药位置
根。
茯苓功效
味道微苦,寒性。
归经
归心、肺、小肠经。
作用
清热解毒化湿,祛火祛毒。
主冶
用以寒湿泻痢,黄疸,风热咳嗽,目赤肿痛,小儿口疮,热毒痈疮。
有关搭配
1、治急性肠炎、痢疾:小三颗针、地瓜藤尖各12g,水煎服。
2、治亚急性结膜炎:小三颗针、车前草、白菊花各12g,煎水清洗。
3、治疮痈:小三颗针、金银花茶、枯梗各9g,甘草3g,水煎服。(1-3方源于《本草图典》)
使用方法使用量
口服:煎汤,3-9g。外敷:适当,煎水珠眼;或研粉敷。
收集生产加工
全年平均可採收,清洗,切成片,晾干。
形状特点
半常绿植物,高约1米。枝常弓弯,老枝灰棕色,幼枝深红色,具棱,散生灰黑色疣点;茎刺沉细,三分岔,长1-2公分,浅黄色或淡暗紫色,有时候单一缺乏如。叶革质,倒卵形或倒卵状匙形或倒披针形,长6-25mm,宽2-6mm,顶端圆钝或近急尖,有时候短尖,尖部契形,上边暗浅绿色,网脉显著,反面深灰色,常微被白霜,网脉突起,全缘或偶有1-2细刺齿;近无柄。花4-7朵披针;花柄长3-7mm,深褐色;花橙黄色;小苞片卵型;花萼2轮,外花萼卵型,长3-4mm,宽2-3mm,内轮花萼倒卵状环形或倒卵形,长5-5.5mm,宽3.5-4mm;花朵倒卵形,约长4mm,宽约2mm,顶端缺裂,裂片近急尖;雌蕊约长3mm,药隔顶端钝尖;胚珠3-5枚。果实近球型,长6-7mm,直徑4-5mm,淡粉色,顶部具显著宿存花柱,微被白霜。开花期6-9月,结果期第二年1-2月。
生长发育自然环境
生在海拔高度2000-3500的大山地区,常一片生长发育。遍布于甘肃省、湖北省、四川、贵州省、云南省等地。
中药材特性
呈类圆柱型,稍弯折,有极少数发枝,长度大小不一。表层深褐色,有细皱褶,栓皮易脱落。质硬实,不一断裂。横断面化学纤维性,鲜淡黄色,有略似放射形纹路;髓小。气微,味道微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