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全国多地气象台接连发布高温预警,持续飙升的气温增加了中暑的风险。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藿香正气水成了酷暑季节必备的良药,有的人甚至随身携带,以防万一。
然而,一条热门微博在网友中引发讨论。藿香正气水究竟能不能缓解中暑?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为何中暑不能随意服用藿香正气水,并给出一份防暑指南。
受访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杨力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倪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吴彩军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学部主任 刘振志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 张向阳
乱用藿香正气水,加重中暑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引起的体温代谢障碍,轻者会头晕恶心、全身乏力,重者会突然晕倒,出现休克等症状。而藿香正气水的酒精含量在40%~50%,酒精会加重人体细胞脱水,中暑的人如果服用藿香正气水,因脱水导致中暑的情况会更加严重。
从西医角度分析,中暑时最关键在于尽快降低体温,在阴凉处休息、用风扇和凉水降温、用湿凉毛巾或冰袋冷敷额头及腋下等;第二要补充水和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淡盐水或运动饮料。
从中医角度来说,藿香正气水也不适用于“阳暑”,即人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中暑”。
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如建筑工人、交警、环卫工人、行人等,由于身体表面的血管高度扩张,血液过多灌输到体表,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缺血,轻则引起头晕、乏力、口渴、头痛、大汗、面色发红、体温升高等,严重的会出现休克、抽搐、昏迷。
此时应以清热泻火,养阴解暑为主。藿香正气水属于温热型药物,而阳暑中暑患者需要补液、降温,此时再服用藿香正气水,会耗人津液,发散气血,从而加重病情。
藿香正气水主要适用于阴暑(如空调吹多了或是空调过冷、经常进出空调房而引起的恶心、头晕等症状)和湿暑(如长时间在闷热潮湿的环境里,出现头痛胸闷、浑身酸沉、胃口不好甚至上吐下泻等症状)。
一份藿香正气水使用说明
市面上藿香正气类药品很多,有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藿香正气软胶囊等等,它们从功效到注意事项,都是比较相似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含有酒精。
藿香正气水:成品含40%~50%的酒精。藿香正气口服液:成品不含酒精。藿香正气软胶囊:成品不含酒精。一定要看清楚自己买的是哪一种,是否含有酒精,或提前告知工作人员自己需要哪一种。
藿香正气水有哪些作用?
藿香正气水的主要功效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热天又夹杂湿气引起的发热、胸闷、腹胀、吐泻,以及湿浊过盛引起的恶心呕吐,也就是暑湿感冒。
除此之外,该药还可芳香化浊,常用于脾湿胃浊引起的食欲不振、舌苔厚腻、腹泻等;或用于治疗水土不服、晕车晕船、美尼尔综合征(眩晕、耳鸣、耳聋)、小儿消化不良、湿疹、蚊虫叮咬、慢性荨麻疹、足癣、小儿痱子等。
藿香正气水别与头孢一起用
头孢类药物遇到藿香正气水中的乙醇(酒精),会发生双硫仑样反应,表现为气短多汗、头昏头痛、呕吐、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等,甚至出现休克和意识障碍。
藿香正气水的禁忌人群
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均应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服用。藿香正气水也不宜与滋补类中成药同时服用。
藿香正气水药效比较迅猛,不太适合老人、孕妇、儿童等体质较弱的人群。尤其是孕妇,藿香正气水里含有的藿香、陈皮、厚朴等芳香行气类的中药,有可能引起流产。
做5件事预防中暑
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补上下面这些“安全漏洞”,都有助于防暑。
1
保持室内通风
不通风、室内温度过低,容易导致“室内中暑”。因此,室内要注意通风降温,并适当使用电风扇或扇子;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6℃,以免出门时难以适应。
2
少量多次补水
不要一次补充大量水,尤其不能喝冰水。建议先喝一两杯水(200~300毫升),隔半个小时再继续补充。
出汗后,除了要适量喝水,还要注意补充电解质,比如喝两三口淡盐水。
3
给身体做物理降温
身体过热时,不少人会立即洗个凉水澡,或直接躲进温度很低的空调房内,这些做法都不可取。
正确做法:扇扇子,或把衣领解开,用温水擦拭腋窝、大腿根、脸、额头等部位。
4
不要长时间戴帽子
戴帽子时间长了会分泌大量汗水,在帽子下形成湿热的小环境,令头部湿度提高,引发中暑。
最好不定时拿下帽子,及时擦干汗水,给头部通风散热。
5
运动量力而行
运动最好安排在凉爽的早晨或傍晚,其间注意补水,室外气温超过32℃、空气湿度超过60%时,锻炼最好选在室内。
一旦中暑,这样做:当人核心体温超过40℃,出现意识混乱或昏迷,应立刻拨打120,同时快速降温。
首先,将中暑者移到荫凉处,脱掉外衣;然后向其全身洒水,或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同时打开空调或用电风扇降温,身体若被吹干,要继续喷水,反复进行,尽量将体温降至38.5℃以下。
如果中暑者没有昏迷,可以适当补充水分,如果出现呕吐现象,要让患者侧卧,避免呕吐物吸入造成呼吸道阻塞或引起吸入性肺炎。
提醒:中暑的人不要冲凉,也不要用酒精擦拭身体,更不能使用退烧药。因为中暑造成的体内高温是外在环境与体内产热所致,跟感冒发烧不同,退烧药对体内散热没有帮助。▲
本期编辑:邓玉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