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糖尿病新指南更细了
受访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五~八届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邹大进
编者的话: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制定的《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是指导糖尿病医生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南之一。自1989年以来,随着新技术、新药、新发现的不断涌现,该指南每年都有修订。近日,美国糖尿病学会发布了2021版新指南。本报特邀权威专家对其中新变化进行解读。
诊断
1.使用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时,需考虑影响因素。
邹大进:目前,中国最新的糖尿病诊疗指南也已采用糖化血红蛋白这一指标,标准与美国一致。糖化血红蛋白英文简称A1C,是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不受血糖波动的影响,也与采血时间、是否空腹等因素无关,可有效反映过去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但贫血、血红蛋白变异等任何引起血红蛋白数量、质量变化的因素都会影响该值,针对有这些问题的患者,如果单纯使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去诊断糖尿病,则可能引起过度评估。
日常防护
2.戒烟应成为所有糖尿病患者常规护理的一部分。
邹大进:吸烟对血管的伤害不亚于高血糖,如果患者还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危险因素,血管“崩溃”的风险更大,易引发心血管事件。需要提醒的是,戒烟后最初的几年内,糖尿病患病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在此期间应加强监测。
3.推荐糖尿病患者规范接种疫苗。
邹大进:高血糖会影响机体产生抗体,从而明显降低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导致患者成为“易感人群”。如果出现带状疱疹病毒、流感病毒等病原体感染,糖友更易出现剧烈反应以及严重并发症。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规范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HPV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破伤风疫苗、白喉疫苗、百日咳疫苗、带状疱疹疫苗等,以更好地预防感染。
4.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邹大进:由于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是引起血糖波动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以往推荐的糖尿病患者饮食标准中,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比例为50%~60%。但多项大型研究表明,碳水化合物占比在40%~50%时,不仅利于血糖管理,还有助于控制体重,因此在新版《诊疗标准》中,碳水化合物占比降至40%~50%。患者可采用地中海饮食的模式,即低碳水、丰富蔬菜、低糖水果、优质蛋白和脂肪,可用坚果类食物替代部分碳水化合物。
血糖监控
5.关于血糖控制评估的更新。
邹大进: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即使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却仍然受到并发症的困扰。通常,患者血糖在正常范围的时间越长,并发症的发生可能就越小。而在传统血糖监测中,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为“瞬间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也无法反映血糖的快速变化及其在正常范围内的时间。
为了弥补血糖监测评估指标的不足,新版《诊疗标准》增加了“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一个控制目标,即24小时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或所占百分比,大于70%即为达标,这既能更好地监测动态血糖,又能关注低血糖及血糖波动。
6.连续血糖监测与胰岛素泵疗法。
邹大进:以往接受胰岛素泵疗法时,患者要佩戴两台仪器:血糖检测仪、胰岛素泵,需通过血糖检测结果调整胰岛素泵输注量。近几年,美国等国家的研究人员将两者合二为一,并与人工智能相连接,可实时监测动态血糖值,自动调整胰岛素泵的输注量,以保证患者的血糖更加平稳。目前,新型胰岛素泵已在美国上市,国内还未引进,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也会有这种胰岛素泵。
特殊人群
7.肥胖管理治疗2型糖尿病。
邹大进:对于胰岛功能良好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减重是治疗的头等大事。《柳叶刀》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积极的饮食限制管理,在12个月内如果能减肥15公斤以上,症状缓解率可达到86%。部分患者的2型糖尿病是肥胖驱动的。肥胖会导致脂肪向胰岛渗透并沉积其中,影响胰岛素分泌;减重后,胰岛中的脂肪被“清除出库”,便可发挥正常功能。
针对不同程度的肥胖患者,可采用实现并维持5%~10%体重减轻的饮食、身体活动和行为疗法;如果患者的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32.5,且满足手术适应证,可通过代谢手术控制体重,同时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预防并发症。
8.老年人控糖标准可放宽。
邹大进:针对健康、几乎没有共存慢性病、认知功能和功能状态完整的老年人,新版《诊疗标准》对其相关指标进行了修改,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定为7.0%~7.5%,空腹或餐前血糖水平修订为80~130毫克/分升,睡前血糖水平修订为80~180毫克/分升。
老年糖尿病患者要谨防低血糖,其会对大脑造成严重损伤,甚至引发心血管事件,具体目标需结合患者用药情况进行考量。如果使用不易发生低血糖的药物,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如果使用容易发生低血糖的药物,可控制在7%~7.5%。
9.妊娠期糖尿病的管理。
邹大进:已有研究证实,在妊娠中期和晚期,糖化血红蛋白在6%以下时,孕妇出现早产、先兆子痫,以及巨大胎儿、新生儿呼吸紧迫综合征的风险最低,对母婴双方都有利。因此,妊娠期糖尿病或妊娠期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尽量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以下。
并发症
10.心血管疾病和风险管理。
邹大进:糖尿病患者是心血管疾病的极高危人群之一。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排在首位,其次是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吸烟。其中,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脂质沉积,是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排头兵”。
对于糖尿病患者,首先要控好血糖;其次,大部分人群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年轻人要更为严格,需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老年人可适当放宽,也需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
血脂需分层管理,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颈动脉斑块或既往有过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控制在1.4毫摩尔/升以下;有高血压、糖尿病,但没有明确动脉硬化者,控制在1.8毫摩尔/升以下,甘油三酯也要低于1.7毫摩尔/升。此外,肥胖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中国人BMI要控制在24以下,男性腰围应小于90厘米,女性应小于85厘米。
用药
11.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用药推荐。
邹大进:糖尿病肾病的管理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相仿,在降糖药的选择方面,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可保护肾脏,延缓肾功能的恶化、降低心血管风险。患有 2 型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中,当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超过30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大于300毫克/克 时,考虑使用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12.对于接受胃肠营养的患者,胰岛素需要计算。
邹大进:持续的肠内或胃肠外营养是匀速滴注,这会导致糖友处于一种持续的餐后状态,此时针对胰岛素需求的计算就更需谨慎。患者可使用胰岛素泵,将胰岛素输注量与胃肠营养滴速相匹配,保证血糖稳定;或应用基础胰岛素,如果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及时补充短效胰岛素,降低血糖。
13.确定胰岛素治疗方案,必须考虑糖皮质激素的类型和作用持续时 间。
邹大进:糖皮质激素属于胰岛素拮抗激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导致血糖升高。因此,对于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需及时告知医生自己使用的糖皮质激素种类,临床会针对不同糖皮质激素的起效时间、作用周期及对血糖影响的最高峰等信息,确定胰岛素治疗方案,避免血糖出现大幅波动。
此外,糖尿病联合治疗已成为研究方向。对于单用二甲双胍但效果欠佳的患者,采用与其他药物联用的治疗方式,可达到机制互补、疗效相加的目的。建议起始糖化血红蛋白大于7.5%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联合治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比如二甲双胍联用DPP-4抑制剂、 GLP-1受体激动剂联用基础胰岛素等固定复方制剂,目前临床上也正在进行联合治疗药物“月制剂”“周制剂”的研发,以期帮助患者减少服药及注射次数,提高用药依从性,达到长远获益。▲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