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姜利,坐镇金银潭的“八仙”女战士

专家小传:姜利,51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姜利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第一批到达武汉,坐镇疫情“风暴眼”金银潭医院参与救治工作,并坚守武汉近80天,收治超过2800名患者,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中国医师奖”等称号。

姜利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也是疫情期间网上广为流传的“重症八仙”中唯一的女性专家。作为大年初一最早一批连夜赶赴武汉的国家卫建委专家组成员之一,姜利在金银潭医院奋战近80天,一直坚守着“当生命陷入危险,我必义无反顾”的救人理念,而后又于北京疫情暴发时在地坛医院奋战40余天,参与救治重症患者。

武汉金银潭医院病房里,中央监护台上的红色数据不停跳动,警报声此起彼伏,姜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走到每一位痛苦呼吸的患者身旁,即便没有太多操作,光巡查完整个病区也要两个多小时。“我只要在,就一定要进去看看患者。进去一次,就尽可能完成更多的工作。”姜利说。

吸痰、调呼吸机、翻身、换药、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俯卧位通气、肺复张、血液净化治疗、液体复苏抗休克治疗,甚至还包括换床单……在病区里,无论是医生的工作、护士的工作,还是卫生员的工作,姜利只要看到,就会干。她清楚,这是在为挽救生命争取时间。

作为国家医疗队专家,除了负责整个金银潭医院的重症患者救治管理与全院患者筛查工作,姜利还要参加国家卫健委针对当地医院的巡查工作。

在武汉的近百天里,姜利先后到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湖北省新华医院、蔡甸区人民医院和武汉济和医院等多家医院巡查。每到一家医院,姜利都会走进病房,逐一筛查新冠肺炎患者,给出针对性的医疗建议和诊疗方案,同时安排患者转院,完成书面报告。“只有走到患者的床前,才能得到最好的判断,给出适合的治疗。”姜利说。晚上回到驻地后,姜利还要伏案总结,撰写治疗、管理建议,为战疫同行提供参考。

为了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从3月中下旬开始,“重症八仙”共同参与了国家卫健委组织的连续20余场死亡病例讨论,每天,“重症八仙”聚在一起,针对几家定点医院过去24小时去世的患者,展开病例讨论。

只有经历“死亡”,才能见证“重生”。“大家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姜利说,“哪怕是一定留不下来的患者,他的救治过程也是在我们的掌控下进行的,我们要找到哪个节点预判失误、哪个地方没有照顾到,或者哪里治疗过头了,这样一环一环地讨论下来,找到关键的‘症结’所在。”

姜利和队友们把从一次又一次讨论中收获的宝贵经验,都运用到之后的临床救治当中,成功救治了大量重症患者,为患者守住生命的最后一道门。

4月15日,在全部医疗队撤离后,姜利依然坚守在武汉,转战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区,负责最后的重症患者梳理和救治工作。4月24日,武汉最后1名重症患者出院,姜利与其他19位援鄂危重症专家圆满完成任务。

回到北京后,姜利返回宣武医院开始常规工作。可没想到,疫情再次猝然而至。

6月11日,宣武医院确诊了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的首个病例。此后5天,病例迅速攀升至100例。姜利再次临危受命,于6月18日上午9点抵达地坛医院,进入ICU病房,参与重症患者救治。

“其实只是换了个战场,打的仗是一样的。”经历过武汉的战斗,姜利对此很有信心。

在地坛医院战疫近40天里,感染科、呼吸科、心内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队伍共同努力,医护人员通过有效的呼吸支持、对症处理、中医治疗、物理治疗,以及精心的护理和康复,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8个月里,姜利在武汉奋战了近80天,在地坛医院奋战了40余天,相继获得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北京优秀医师”“中国医师奖”等荣誉称号。姜利对此却很平静,她觉得自己只是做了本职工作,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孙琳)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