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景甜坦言不敢和父母发牢骚,心理专家:“报喜不报忧”会致情感疏离

受访专家:山东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心理咨询室主任 王俊升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高阳

近日,演员景甜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表示,面对父母的关心,她现在已经不敢再和他们乱发牢骚了,因为随着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自己的一句话可能会让他们担心不已。在外漂泊打拼,你是否也习惯对家人“报喜不报忧”?这到底是懂事还是疏离呢?

在中国家庭当中,我们常听到“告诉你也没什么用,你还会瞎操心”这类话。这种话不但父母会说,子女也会说。父母与子女之间双向“隐瞒”体现在方方面面:孩子离乡在外求学或打拼,父母会向其隐瞒自己的病情或者家中的事情,总是在电话另一端说“我们身体挺好”,避免让子女担心。上大三的张同学这次国庆假期回家才发现,电话里总是报平安的父亲,两个月前竟从楼梯上摔下来,右手粉碎性骨折。面对学业不顺、事业瓶颈、婚姻危机、孩子教育问题等挫折,有的年轻人为了不让父母发现蛛丝马迹,不仅避免提及,甚至会在朋友圈屏蔽家人。有72%的年轻人表示,他们不会和父母沟通情感问题。工作三年的小林是典型的“报喜不报忧”,他说:“父母不一定是最好的听众。我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会告诉他们,报喜能让他们心情好、身体好。”

在大多数人看来,“报喜不报忧”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一种有爱的行为,有的人甚至将其视为“成熟的表现”和“子女的孝心”。的确,成年人的独立不仅体现在经济独立上,还有精神独立,能独立解决难题和不良情绪,而不是事事找父母或子女哭诉。但这并不是值得提倡的孝心,更不是心智成熟的绝对标志。

山东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心理咨询室主任王俊升表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隐瞒,其根源是中国家庭常见的“情感表达障碍”。社会心理学家舒茨认为,每个人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人人都有倾诉的需求,都渴望被看见、被关注、被理解和被接纳,当一个人愿意向对方倾诉自己的情感、秘密时,对方肯定是特别亲近的人。

那为什么选择不说呢?在王俊升看来,一种人是在幼年与父母的相处中,没有获得足够的认可,会将自己所获得的爱与支持归于成绩,“因为我在这方面做得好,父母才爱我”。当遇到麻烦、困难时,他们不会主动袒露,以免影响父母对自己的认可。另外一种则是习得性的,曾经和父母敞开心扉时,家长用拒绝、干涉和抨击的方式回应。例如,子女在外打拼压力大,有的父母只会说:“当初让你留在老家你不听,现在后悔了吧!”于是,曾经的“报忧”并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被否定,导致以后也不会倾诉了。父母对子女“报喜不报忧”,更多的是不想给子女添麻烦、避免孩子担心,但时间久了,孩子可能会与父母产生情感隔阂,即看似亲密,却不了解对方,也不分享真正的感受或坦露真正的需求。

父母和孩子之间是最亲密的关系。爱,就要大胆一些,表达是一切的开始。王俊升说,如果家长想养出一个“既报喜也报忧”的孩子,就要从孩子童年开始,关心孩子的情绪,给孩子以充分的情感支持。作为父母,如果已经因为“报喜不报忧”与孩子产生情感隔阂,就要主动改变,学做能共情的父母,接纳孩子的情绪,重获孩子的信任,鼓励孩子做真实的自己,帮助他们减压,孩子才敢与你分享喜怒哀乐。

作为“报喜不报忧”的子女,王俊升建议这样做:1.尝试表达真实的自己。人都是会变的,与其一直给父母打上“无法共情”的标签,不如试试交付一点信任,与他们倾诉心声,展示真实的自己,把真实感受与需求讲给他们。2.理解父母的匮乏。父母无法理解你,也许是因为他们在成长阶段欠缺沟通和共情,才难以给出积极的回应或合理的表达。3.寻找情绪纾解渠道。除了父母,可以和亲密的朋友、伴侣倾诉,寻求安慰,还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录烦恼、挫折,让情绪流动起来,而不是堵死不好的,只展示好的一面。如果通过多种尝试,不良情绪依然得不到有效纾解,应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