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许朝军
出于保护青少年的需要,国家出台硬性规定,要求网络直播和视频App都设置青少年模式选项。但在实际应用中,这样的“屏蔽”效果似乎并不算好。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三成多未成年人认为青少年模式没用。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75亿。这一庞大群体的背后,是社会对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直播及网络游戏的高度担忧。基于此,2019年10月,网信办要求国内53家主要网络直播和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从推行实名制、限制时限、开设专属内容池、禁止非法充值浏览行为等方面进行技术防御。但该模式上线仅一年多,就遭遇了切换账号登录、转移“战场”破解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操作。在缺乏家长管理的情况下,未成人甚至可以直接跳过“青少年模式”的选择项,以致其变成了一道“虚幻的屏障”。
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个中原因很多,比如,平台监管责任不到位、技术设置虚于应付、家长和学校管理不善等。但归根到底,这种模式还是过分高估了纯技术的作用,而忽略了全方位的科学防范。
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是一项系统工程,因为再先进的技术手段,都存在可破解的漏洞,设计再完美的机制,也会有被攻破的可能。因此,青少年模式要想走出形同虚设的尴尬境地,更需多方发力。一方面,网信、公安、文化、市场监管等部门须联合起来,从强化平台监管责任、信息审核责任以及防沉迷责任的角度,认真落实《网络安全法》《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等,对平台监管不力、防范机制不健全等行为,要视情节和原因从严问责,以确保青少年模式不仅建设到位,更要运行科学、监管有力。另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尤其是家长要切实担负起监督落实的责任。比如,督促好“青少年模式”的选择使用,并通过陪伴等方式,对孩子上网行为进行监护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学校则要发挥正面教育引导的作用,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成长实际、心智发育状况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正确认识网络”“自觉拒绝网络有害信息”“文明健康上网看我行”等活动,让青少年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主动、诚信使用青少年模式。▲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