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王荃,把患儿当自家孩子

王荃

把患儿当自家孩子

王荃,47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她曾协助北京市医管局制定“北京市急诊预检分诊分级就诊工作实施方案-儿童方案”,并在北京市属医院推广。

走进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人们会看见醒目的红、黄、绿三种颜色标记,它们分别代表着病患的危重程度,患儿在分诊护士指导下按色彩有序候诊。而优化急诊就诊流程的不是别人,正是王荃和她的团队。从医20余年,她把青春和梦想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儿科急重症事业。

“哑科”里的主心骨

儿科又被称为“哑科”,起病较隐匿,不易被发现,病情变化快,需要医护快速做出正确判断。而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每年接诊全国各地患儿近20万,抢救急危重症患儿超过2万,近80%患儿都来自于外埠,这些都对儿科急诊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王荃要求自己和团队 “一要有过硬的技术,二要有冷静判断的思维,三要有关爱孩子的耐心,缺一不可”。医技高超、诊断精确、处事果断,能啃“硬骨头”,是大家的“主心骨”——这是急诊科医护人员对王荃的评价。

一天清晨,一个患病毒性感冒的八九岁女童来就诊,当时除了脸色不太好、乏力,再无其他症状,家长也觉得孩子没什么大问题,准备开点药回家休息。恰逢王荃例行查房,她发现孩子精神萎靡,就再次查体,立刻发现问题没那么简单。

“赶紧拉个心电图!”王荃指挥道。果然,是Ⅲ°房室传导阻滞。“暴心!赶紧联系PICU,快去药房取激素。”王荃急了,快速发出一系列指令。大家一听“暴心”二字,立刻飞奔行动,这是致死率极高的突发性心脏危急重症,每分每秒都至关重要。果然,女童很快出现休克症状,因为王荃的及时诊断和果断用药,孩子得到了很好的救治,最终康复出院。

为了让急诊工作更加有序,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她进一步积极优化急诊诊疗流程、改善诊疗环境、提升团队专业素养,在儿童多发伤、暴发性心肌炎、呼衰、休克等急危重症救治流程方面做了很多改进;打开急诊科出口,显著减少滞留病人,医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效率明显提升,让越来越多的危急重症患儿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急诊科的医疗差错、事故及纠纷等也降至历年最低点。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王荃带领急诊医护团队坚守一线,在高质量完成相关病人筛查的同时,保证了急危重症患儿的诊疗。同时,她还针对儿童的疫情防控科普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医院和多个公众号、报刊、电视台做科普,多次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指导儿童防护和伤害预防等,得到很好的社会反响。

为了孩子,我们一直都在

一次次迎接挑战,一次次化险为夷,战胜了病魔,挽救了孩子,更挽救了背后的家庭,这与王荃深厚的“内功”不无关系。因惦记患儿,她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只因“为了孩子,我们一直都在。”

前不久,一名12年前王荃曾抢救过的女孩来医院看她,感谢当年罹患重症时的救命之恩。当年的小学生,如今已变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女孩在微信里写道:“我该有多幸运能遇到王大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救命之恩呢?致敬像王大夫一样的医务工作者!”她给王荃的微信备注名是“最厉害的王大夫”。王荃却这样说:“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曾助一臂之力,她说遇见我们是人生之大幸,对我们而言,又何尝不是人生之幸事呢!”

急诊科是公认的医患之间容易“擦枪走火”的地方。王荃认为,家长与医生的医学知识有不对等性,双方的很多观念都需要改变。对医生而言,坦诚沟通、换位思考最重要,把患儿当自家孩子,跟家长清晰沟通,可以尽快争取到家长的配合和信任。在急诊科,每天都有孩子健康地出院,也有些生命在这里永远地画上句号。王荃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来急诊的孩子和家长带着笑容或者平和离开急诊,虽然很难,但我们一直在努力。”▲(北京儿童医院供稿)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