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张董晓,砥砺杏林路,不懈科普行

专家小传:张董晓,44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乳腺科主任、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乳腺病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

和大多数知名三甲级医院一样,张董晓主任所在的北京中医医院患者人满为患,医生数量却相对有限。在美国和德国做乳腺疾病研修期间,张董晓很羡慕国外的医生,能在门诊和患者交流半个小时。在国内,医生和患者交流时,常常会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想给好不容易约上号的患者多交代一些病情,另一方面却要面临诊室外患者的焦急催促;一方面期待给入院患者充分解释方案,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准备将要开始的手术。

医学科普让更多患者受益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张董晓博士毕业后,开始将患者感兴趣和经常提问的问题分类总结,不断给患者撰写科普文章。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她的科普文章被数十家专业媒体,如《健康报》、《生命时报》、《中国中医药报》等纸媒收录或转载。除此之外,她本人还受邀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湖北卫视《饮食养生汇》、澳亚卫视《三生有幸》等多家电视媒体普及乳腺疾病防治知识。生动、科学的科普知识,让“乳腺科张董晓”这个微博账号不知不觉间拥有了20多万忠实粉丝。

张董晓常说:“医学科普使受益患者量放大千倍、万倍”。一天的门诊下来,她常常口干舌燥、筋疲力尽,但能帮助到的患者也只有不足百人。临床上,很多问题会被患者高频问及,如“摸到一个肿块,是乳腺癌吗?” “要上班了,如何继续哺乳?”针对这些问题,张董晓撰写了《乳房有肿块要做哪些检查?》《职场妈妈背奶秘籍》等文章,让患者豁然开朗。

由于这些内容都是患者感兴趣的共性问题,阅读量也会很高,一篇文章有数十万次的点击。这样广泛的传播,在同样时间内可以帮助千倍、万倍的患者,减少患者千里迢迢打“飞的”或坐夜车来面诊的痛苦。针对大众比较容易忽视的乳腺癌早期症状乳头溢液等,张董晓还写了《溢液并非乳汁,别让乳房哭泣》《发现乳腺癌早期的蛛丝马迹》等文章,提倡早查早治,提升大众健康素养。

让科普治愈患者心灵

张董晓认为,医学科普的作用不仅体现为健康意识的提升,还表现在人文关怀上。由于乳房全切,一些乳腺癌术后患者会产生自卑心理。针对患者心灵的伤痛,张董晓撰写了《永远不要因为胸前的疤痕而耻辱,它只是意味着你比试图伤害你的病魔更强大》一文。在《中国的妈妈有多伟大,看乳腺病房里妈妈的表现就知道》一文中,鼓励了许多哺乳期的妈妈。她们为了让孩子喝上母乳,经历着钻心痛、夜不能寐、脓肿切开、千里求医等诸多波折,让医生动容。这些文章不仅是对患者的一种激励和安慰,也鼓舞着更多正在经历伤痛的人们。

虽然工作繁忙,张董晓仍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科普。除了写文章,她还义务到社区、农村、贫困地区开展义诊和科普讲座。受疫情影响,张董晓开设的“北京中医医院乳腺科普大讲堂”由线下改为线上。她联合乳腺科诸位同事,每月为患者授课。

所有坚持都源于热爱。对医学的热爱,让张董晓在科普的路上不懈前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供稿)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