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王巧民,身心同治,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王巧民

身心同治,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王巧民,64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安徽省医师协会消化病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第二届“白求恩式好医生”荣获者。

民以食为天,“吃”在我们文化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那些在饮食上面临疾病困扰的人们,要如何重获健康、继续生活呢?从事消化专科30余年,王巧民接触了无数这样的患者。

无数生命和家庭的拯救者

提起王巧民,很多患者和同事毫不吝啬对她的溢美之词:“白衣天使”“认真负责”“温柔善良”……从事消化专科30余年,她完成胃镜、肠镜万例以上,其中大量为危重、疑难、复杂病变患者检查诊断治疗。

2006年6月,王巧民和治疗组为一名辗转各地、被误诊为“胃癌”和“腹膜转移性肿瘤”的患者治疗,并最终确诊为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这是一种在当时较为罕见的疾病,患者在确诊后服用了20天强的松即痊愈,让一个长期被疾病阴霾笼罩的家庭重新迎来久违的阳光。

2007年12月,王巧民凭借娴熟精湛的胃镜技术,为一个两岁的女童成功取出误吞入胃内的5厘米长的金属指甲钳,避免了开腹手术。

30年来,王巧民紧跟消化专业发展趋势,在省内率先开展并积极推广大肠镜单人操作技术。

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无法治愈的终身性疾病,该病病情疑难复杂,诊治困难,医疗花费大,并有极高的致残率,被称为“绿色癌症”。

2015年,王巧民牵头在省内率先成立了IBD多学科诊疗团队(MDT),为IBD患者开展包括病情、营养、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方面的综合评估,为他们制定符合规范、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疾病负担。

对于IBD患者陈肖来说,入院时一张列满了住院流程、出行路线、便民信息的告知书让当时“两眼一抹黑”的她,找到了家的感觉;为患者提供的《肠道准备方法与注意事项》,让她再没有因为肠道准备不充分而遭“二茬罪”;每周的健康小课堂,让她出院时俨然成为半个IBD医生,对各项相关知识都了如指掌;在IBD护理专病门诊,每次经过专科护士的关心和指导后,让她又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如今,越来越多的“陈肖”已经不再焦虑,可以坦然接受鼻饲和肠内营养;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工作,不再窝在家里不见人;不再无故对着家人发火,跟周围的朋友同学相处融洽。虽然不能像别人那样下馆子吃麻辣串,但他们已经学会与IBD和平共处。

近3年来,IBD团队已累计为超过500名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并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在王巧民的大力倡导和积极努力下,2017年,IBD被纳入安徽省新农合重大疾病单病种付费项目,患者可报销70%的治疗费用。这样的医保政策,目前在全国仅有安徽实施,大大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不畏艰难勇挑重担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安徽对口支援四川松潘县重建。那时,王巧民已到知天命之年,她主动报名参加了安徽省卫生厅第二批医疗队,担任队长并兼任松潘县医院副院长,她是医疗队伍中最年长的医务援建者,也是当时四川松潘县医疗卫生系统中最年长的。

王巧民克服高原寒冷缺氧、当地医疗条件极其简陋等困难,带领全体队员开展了大量医疗、护理、人才培训和管理等方面工作,创造了许多松潘县医院乃至阿坝州医疗系统的“第一次”:第一次开展胃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第一次采用大剂量生长抑素治疗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大出血;第一次主持编写覆盖9个临床专业的诊疗规范和医院管理丛书。

在担任消化内科主任的近20年里,王巧民带领科室团队开拓拼搏,将学科发展作为省临床重点培育专科,为提高安徽省消化专业水平和学术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生命时报特约记者 方萍 方雯)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