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南方小土豆”勇闯东北!请收下这份旅游防冻攻略

受访专家:

北京应急管理局应急服务总队高级培训师 李振华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 尤艳

环球时报社健康客户端记者 钟财芬

“南方小土豆”是大东北对南方游客的爱称,因为南方人大多身材瘦小,穿着浅色羽绒服,头戴可爱帽子,与高大、爱穿深色服装的当地人形成反差。继去年淄博掀起一阵“赶烤”热潮后,今年冬天,哈尔滨又因热情对待“南方小土豆”圈粉无数。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刚过去的2024年元旦假期,哈尔滨旅游热度环比上涨240%,预计当地这波旅游热潮还将延续至寒假和春节。

很多“南方小土豆”怀揣着对冰雪大世界的向往一路北上,“直闯”哈尔滨等东北城市。殊不知,等待他们的除了浪漫梦幻的北国风光,还有巨大的南北方气候差异。当大部分南方城市冬季温度还停留在零度以上时,哈尔滨最低气温已经直冲零下三四十度。对于“靠体质扛冻”的南方人来说,只有做足防寒保暖准备,才能避免因冻伤“败兴而归”。“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特采访相关专家,为“南方小土豆”们整理出如下防冻攻略。

攻略一:衣服穿成“洋葱式”

东北的冬天通常漫长而寒冷,“中国天气网”数据显示,哈尔滨全天气温都在零下的天数为112天左右,最北边的漠河可达将近147天,其中不乏-20℃甚至-30℃以下的严寒天气。

来源:哈尔滨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通常来说,南方的冷是“室外冷,室内更冷”式的湿冷,北方则多是纯降温型的干冷,且由于暖气的存在,一般“室外冷,室内热”。对此,北京应急管理局应急服务总队高级培训师李振华表示,北方出行时的衣物除了需具备保暖防风作用外,还应轻便、易穿脱,分层穿更适合根据室内外温度变化作相应调整。推荐采用三层式“洋葱”穿衣法:最里层关键在保暖透气、快干排汗,可穿保暖内衣裤、排汗内衣等;中间层主要用于保暖,可穿抓绒的薄外套、薄羽绒等;最外层除了保暖还要防风,可穿能从颈脖覆盖到脚脖子的长羽绒外套,或中长款冲锋衣、滑雪服。

攻略二:裸露部位裹严实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尤艳表示,东北的室外气温极低,头、脸、耳、脖子、手等裸露在外的部位尤其容易冻伤。冻伤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冻白,一种是肿胀。尤艳解释,前者是长期暴露于极度低温、湿冷的环境,血管在寒冷刺激下发生持续收缩,可能表现为苍白,除了受伤部位发白外,还可能伴有刺痛、麻木感;肿胀则属于“延迟性”冻伤,脱离冷冻后,在复温过程中,血管扩张,血液进入扩张的微血管后,很快淤积,渗出增加形成肿胀。“耳朵由于皮薄、血管少、都是骨膜,最容易冻伤,尤其要关注。”尤艳建议,为避免外露部位冻伤,出行时应穿戴好耳包、帽子、围巾、手套等,若出现局部僵硬、失去感觉等初步冻伤迹象,可通过不断揉搓加快血液循坏,但切忌进屋直接烘烤,否则可能因感知不到温度而加重损伤。

攻略三:鞋子要够厚且防滑

李振华表示,脚趾是极易冻伤的部位,踩在极度低温的地面,若鞋垫、鞋底不够厚,很容易“寒从脚起”、冻伤脚部。除了够厚、够保暖,鞋子还应在防风的同时保证透气。此外,东北冬季路面常积有雪和冰,鞋子还需具备防滑功能。李振华补充介绍,在防滑、防摔方面,除了选择防滑鞋,还可以提前添置一些防滑小工具,例如冰爪。李振华强调,如果没有冰爪等防滑工具,在冰雪路面徒步行走要格外小心。不能像平时那样昂首挺胸,而应注意把重心放低,像企鹅似的“外八字”走路,双手不要插在兜里。要摔倒时尽量把自己团成个小肉球,屁股往下坐;之后慢慢起来,先判断一下自己有没有摔伤,可在原地动动胳膊、动动腿。

攻略四:雪地里戴好墨镜口罩

北方积雪较厚的情况下,若长时间存在强光照射,还需警惕“雪盲”。李振华介绍,由于白雪对日光的反射率极高,直视雪地就如同直视太阳,极易造成眼睛灼伤,从而表现出双眼刺痛、结膜充血、视力下降等症状。李振华建议,可通过佩戴太阳镜过滤紫外线,避免出现这类情况。此外,雪地反射大量阳光的情况下,除了防“雪盲”,还要防“晒伤”。李振华表示,冬季人们忙着防寒,往往忽略防晒,更易出现晒伤,建议出门时佩戴口罩以防寒、防晒。

攻略五:手机也需防寒保暖

在温度特别低的情况下,手机等电子设备常常会罢工,容易突然断电或者耗电特别快。哪怕是电量满格的充电宝,在东北的室外也容易急速损耗电量。为避免手机没电带来不便,李振华建议,外出时尽量不要将手机放在衣服最外侧的口袋中,而应贴近身体放置,使其能接近体温。“如果要经常拿出来照相,可提前准备好保暖手机壳。若觉得手机温度已经降低,可关掉一些不必要的功能,或把屏幕亮度调低,以保存电量。”▲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