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网红“倒挂控水法”完全错误!专家:溺水施救要分3种情况

受访专家: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服务总队高级培训师 李振华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单祺雯

溺水是我国人群意外伤害导致死亡的第三位死因,是0~14岁儿童死亡的第一位死因。眼下正值暑期,也是休假的高峰季,很多人会去有水的地方休闲娱乐,再加上夏天洪涝灾害增加,由此导致的各种溺亡事故不断上升。近日,一则被称为“后背倒挂控水法”的溺水急救法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说只要把溺水者倒挂在背上奔跑,就可以通过“抖动、震颤”的方式把吸入体内的水控出来。这种方法到底靠不靠谱?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服务总队高级培训师李振华在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控水”对溺水施救就是个伪命题,不仅对急救没用,还可能诱发误吸而危及生命。除了“后背倒挂控水法”外,网传的“抓腿倒立”“提膝顶腹”都是“控水法”的不同应用形式,也都是错误的。

李振华说,老百姓之所以对控水“情有独钟”,是因为他们认为溺水者肺里会进大量的水,从而引发窒息,其实不是这样的。通常,人溺水时,会发生喉痉挛、气管痉挛,甚至声门关闭。由于没有主动吸气动作,水基本进不到体内。“简单点说,这是人体启动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以阻隔‘外来物’。大家看到控出的水,其实是胃里的水和食物。如果溺水者救上来时已经心跳骤停,控水只会延误进行心肺复苏的时间,救活的几率也会下降。如果溺水者没有心跳骤停,控水则会导致水和胃内容物反流,有可能导致误吸,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另外,剧烈颠簸还可能对颈椎和脊椎造成二次伤害。”一项急救数据显示,94%的溺水者气道内并不存在大量水,即便有少量水也不会对呼吸道构成威胁。

任何情况都要一分为二地看,人体的这种保护机制“拦住”了水,同时也拦住了空气。所以,对溺水者来说,最要命的不是“进水”而是“缺氧窒息”。李振华表示,溺水施救,应第一时间判断其有无呼吸,并根据不同情况对症采取措施。

清醒,有呼吸。陪伴、保暖,等待急救或救援人员送医观察。

呼叫无反应,但仍有呼吸。清理口鼻异物,让其侧卧位,防止误吸,等待急救或救援人员到来。

无反应,无呼吸。清理口鼻异物,并按照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D(早期除颤)的顺序进行心肺复苏,直至溺水者恢复自主呼吸或急救人员到达现场。“ABCD”的具体操作方法是:1.让溺水者平躺仰卧,解开上衣,松开皮带,抬起下巴,撬开口腔。2.手指捏紧溺水者鼻孔,施救者正常吸气后对准溺水者的口部吹气;吹气结束后,嘴巴离开溺水者,并松开捏其鼻子的手。2~5次人工呼吸后进行胸外按压。3.两手重叠放于溺水者两乳头连线中点,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4.专业人员达到前,如果附近有AED(除颤仪),可尽早进行除颤。

每年夏季,“见义勇为”下水救人的新闻屡见不鲜,有成功救治的,也有双双溺亡的。对此,李振华提醒,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切记不要贸然下水,应立即呼救并拨打急救电话。如果溺水者离岸边不远,最好的救援方式是给其丢救生圈或长竿类的东西。但要注意,由于施救者站在岸边,重心偏高,所以很容易被溺水者拉入水中。施救者应趴在地上,用双脚扣住地面,将长竿伸向溺水者,让其抓住后用力将其拉至岸边。如果溺水者离岸边较远,最好是驾船前往搭救。

如果溺水时周围没人,应如何自救?李振华表示,此时溺水者一定要保持清醒,不要慌乱,更不要用手脚“扑腾”,以免下沉得更快。正确的做法是想尽方法让自己“浮于水面”等待救援机会:放松肢体仰卧,头部尽量向后仰,让口鼻部露出水面,以便换气呼吸。呼吸时,尽量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以防呛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