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小传:夏莹,48岁,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护士长,主管护师。2003年赴非典危重患者救治第一线,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作为协和首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抵达武汉。曾获北京市优秀护士、英雄的卫士、健康天使、北京市西城区优秀女医务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夏莹,在重症护理岗位上坚守近30年,参加过抗击非典一线的临床救治工作。新冠疫情发生后,她主动请缨,作为北京协和医院首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于2020年1月26日奔赴武汉抗疫第一线。作为医疗队中年资最长的护理人员,抵鄂后,夏莹从梳理流程、整理物资、临床护理、防护培训与督导等着手,迅速开展工作。无论是给患者拍背、吸痰和换床单,还是帮队员们逐个穿脱、检查防护服,她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她是年轻人的“主心骨”,也是别人眼里不知疲倦的“大管家”和“永动机”。
1月29日晚上9点至次日凌晨3点,夏莹迎来了抵达武汉后的首个值班时段。晚上8点30分,她和同事开始两人一组互相穿戴好防护服和隔离衣,确保没有一寸肌肤暴露在外。晚上9点,夏莹进入病房,她的主要任务是对所有病人的病情状况、治疗方案及护理要点做好记录,为下一个班次的交接做好准备,保证护理工作持续高效开展。夏莹回忆说,“不能说一点不紧张,但是因为有前期的精心准备,加上曾经参与过非典危重患者救治,我对自己很有信心。”
从普通病房到传染病房,再到重症病房,夏莹和她的队友们曾在短短的8天内,先后承担起两次病房改建任务。特别是重症病房的改建,是夏莹近30年护理工作中难度最大的一次。时间紧、任务重,夏莹超负荷工作,将北京协和护理管理的精髓融入新病房建制与管理中,迅速明确护理岗位职责和流程、制定护理核查表,落实病房规范管理。仅仅用48小时,她和同事就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创造了新建重症病房的奇迹。
随着病患病情的复杂度升级,医疗团队的治疗方案也随之升级。为了进一步协助医疗操作,夏莹用专业、全面的护理技术在病区完成了首例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并为其他护理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及培训,提升了重症病区的整体护理质量。
在重症病房内,总能看到夏莹的身影。在三级防护下,护理工作有诸多不便:穿上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手套,原本很简单的操作变得相对困难。护目镜上有冷凝水,需要眼睛睁得大大的,靠得更近才能看清,唯恐漏掉什么细节;戴着手套给患者输液,摸不着血管,只能看着血管进行操作;推着满满一车的护理用品为刚刚转来的患者进行压疮换药,每次都是跪在地上为患者清创换药,一干就是几个小时。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周翔评价夏莹:“她一干起活来就忘记时间,有热情、肯投入、讲奉献,用自己的行动感召了一大批人。”
夏莹对待工作严肃认真、对待同事春风化雨,是典型的是非分明、外冷内热型护士长。工作中,她总是冲在最前面,躬身垂范做表率。队员赵静说,夏莹业务一流,查房时常跟着医生挨个病人转,亲自负责医嘱实施和发药等细节,给队员们做了优秀示范。私下里,1992年就参加工作的夏莹是队员们的知心大姐,驻地酒店的饭菜太辣导致有的队员消化不良,她便反复叮嘱食堂每餐务必保证有免辣菜品,并且建议自选辣椒酱;有队员腹痛恶心、身体不适,她第一时间协调会诊,并调拨治疗药品,给生病的队员换班调休;她担心队员们因超负荷工作而劳损的腰背,给大家申请了腰托护具。她总是贴心地嘱咐身边的同事劳逸结合并催促大家抓紧休息,唯独自己像个上了发条的永动机,一刻也不知疲倦。
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吴欣娟这样评价夏莹:“她吃得少,睡得少,工作起来没白天没黑夜,顶住了各种风险和身心压力,给后续队员们打下坚实基础;为了确保医务人员零感染,她带领首批10余名队员给后续支援的外省队员和百余名协和新队员做防护培训和督导检查;作为病房物资的调度员,她要统筹管理各类物资以确保有效使用;面对纷繁琐碎的工作,她能连熬24小时以上不合眼,我们心疼地劝她休息,可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夏莹以乐观、向上的情绪影响着医疗队员们,在疫情肆虐、生死一线的战“疫”前线,如春风化雨,似雨后天晴,给队员们带来坚定的必胜信心。▲(北京协和医院供稿)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