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吴玉梅,让更多的母亲健康、微笑地生活

吴玉梅

让更多的母亲健康、微笑地生活

吴玉梅,60岁,北京妇产医院妇科肿瘤科主任医师,兼任北京抗癌协会理事,中国医学促进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从医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诊治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首都文明服务明星、首都卫生系统北京奥运会 “微笑北京、和谐天使”、“首都文明职工”、第二届首都健康卫士、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等荣誉称号。

“尽量不让一个患者带着失望离开”,这是吴玉梅的会诊原则。对于癌症病人们来说,癌症——那样无情无义、轻而易举地摧毁了她们的意志和信心,在跟“死神”赛跑的日子里,一个月,甚至是一周都显得漫长又苦涩。从医30多年来,吴玉梅总是努力为患者争取来宝贵的“重生机会”。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2007年,《子宫》这本书出版了,曾经的宫颈癌患者张海彤用文字记录下自己亲历的这场生死体验,在书中她特别感谢了医务人员,而吴玉梅正是她的主刀医生。

海彤的手术原本很顺利,但是术后病理证实已经有淋巴结转移。在化疗的最后一个疗程,严重的骨髓抑制出现了,血小板减少到用机器无法检测到,这时海彤已经开始眼底出血、四肢出现散在出血点,生命危在旦夕……在与“死神”赛跑的那一周,吴玉梅除了每天数次查房、组织院内外专家会诊、精心组织救治外,还注意观察海彤的心理状态,用微笑和信念鼓励海彤,在医患双方的密切配合下,海彤不久就康复出院了,这段特殊的生命历程便结出了《子宫》一书。

吴玉梅出一天普通门诊,一般患者人数在80人左右,有时将近100人。来找她看病的患者很多都是外地人,多等一天就得多花不少钱。为减少患者的候诊时间,她经常把吃饭的时间省下来,能多看一个就多看一个,尽量不让一个患者带着失望离开。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吴玉梅总能赢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在她眼里,这份信任成为连接她和患者之间的纽带,纽带两端的人为了同一件事尝遍喜怒哀乐,这份感情不亚于亲情。

用理解换真情

这些年来,医患矛盾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医患双方对簿公堂屡见不鲜,医务人员被打被骂也时有发生,病人揣着录音机看病、医生戴着头盔上班也有耳闻。

曾经也有一位吴玉梅的患者家属在医院大吵大闹,要求赔偿。患者是一位来自河北农村的靳女士,子宫癌术后放疗期间突然发烧。经过检查,是盆腔炎,而家属认为是因为手术没做好导致的。面对指责,吴玉梅没有争辩,只是耐心细致地问诊和检查。后来了解到,受当地风俗影响,患者术后一点肉食都没吃,营养跟不上,出现了贫血和免疫力低下。吴玉梅看出患者家境困难,便从自己家里拿来鸡蛋、西洋参等,给她补充营养。无论每天工作多忙、时间多晚,吴玉梅下班前都要去看看小靳,和她聊聊天。周末也要回到医院去看她一眼才放心。

不久,小靳的脸色红润了,烧也退了。出院那天,小靳说:“吴大夫,当初是他们错怪你了,您大人不计小人过!”以后,小靳每次来复查,都要带着自家种的红薯、玉米等土特产让吴玉梅和同事们尝尝。吴玉梅感到,对患者只要以诚相待,就能赢得患者的理解,误会导致的医患矛盾也自然就化解了。

多年来,吴玉梅的宽容和理解,也换来了很多患者的一片真情。有的患者端午节给她送来亲手包的粽子;也有肿瘤患者临终前交给她一封遗书,要求捐献遗体;还有患者把她抢救自己的故事写成小说。

患者们都称吴玉梅是她们的“贴心人”,同事们也夸她医患关系处理得好,吴玉梅总是笑着说:“就冲着这些理解和信任,我也要努力让更多的母亲健康、微笑地生活。”▲(生命时报记者刘云瑽)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