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苏 浩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李丹妮
运动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青少年健康行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受访青少年平均每周参加超过1小时体育锻炼的天数为2.5天,平均每月进行较剧烈运动的天数为2.8天;约有10%的受访青少年从不锻炼身体,上网、做作业等久坐时间较长,这部分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可能性较大。去年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也显示,全球85%的女孩和78%的男孩没有达到推荐运动量,也就是每天至少1小时的身体活动。
对此,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苏浩表示,从《报告》的数据来看,相比过去,我国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有所好转,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但还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运动量。按照教育部对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每天上一节体育课、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报告》反映的情况也着实让人担忧。到底是什么夺走了孩子的运动热情?苏浩认为,主要有四方面问题。
学校:未开全体育课。有的学校没有开齐、开全体育课,无法保障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苏浩称,据他观察,目前学校体育课的设置偏重基础体育项目,如田径、体能锻炼等,这让一部分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渐渐对体育课产生反感,比如上课时敷衍了事、不积极让身体动起来等。
孩子:学业压力大,电子产品诱人。幼升小、小升中、中升高、考大学……孩子一直背负着升学压力。虽然国家有“双减”政策,但很多孩子依然过着起床、上学、放学、回家写作业的单调生活。有些作业繁重的孩子甚至要写到半夜,别说运动,就连睡眠时长都无法保证。此外,近些年电子产品愈发普及、交通工具更加多元,让人们逐渐陷入“懒人模式”,户外运动大幅度减少,家长不爱出门,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也喜欢窝在家里,游戏成了很多青少年的主要娱乐方式。苏浩说,现在孩子们聚在一起,不是打游戏就是交流打游戏的经验,这不仅让孩子们逐渐丧失运动兴趣、习惯,久而久之还会威胁健康。
家长:过于看重成绩。如今的家长们过于“内卷”,生怕自家孩子的学习“起跑”晚了,于是本应放松的周末、假期充斥着各项培训,运动时间被大大压缩。为了提高人们对体育的重视,各地已把体育纳入中考,并提高了其分值和比例。“但仍有不少人抱着‘应试体育’的想法。”苏浩说,很多家长平时只关心孩子的文化课,不重视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于是在体育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给孩子报一些“速成班”,进行突击训练。事实上,这不仅在提高运动成绩方面效果不佳,还容易引发运动损伤。
社会:缺乏体育设施。综合来看,适合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设施相对缺乏,包括专业指导人员。“虽然一些健身房或俱乐部会开办训练营,但主要集中在假期,孩子平时得不到训练。”苏浩说,这些训练营适合孩子的体育项目并不多,很多直接把大人的运动项目生搬硬套过来,比如力量练习等,孩子的接受度不高。此外,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本有意锻炼,但附近的体育场馆根本进不去,因此完成作业后只能无奈待在家里打游戏、看电视。苏浩认为,可能是安全责任和场地维护责任没有落实清楚,导致公共体育设施面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实施不畅。
青少年时期缺乏运动,会影响身体素质,对生长发育造成负面影响,比如肥胖、性早熟、糖尿病、高血脂等风险增加。因此,从小培养运动习惯十分重要,这需要充足的运动时间、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方便使用的运动器材或设施、免费或低价的运动场所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必须形成合力。
学校:创新教学模式。苏浩表示,不能一上体育课就让孩子练跑跳,建议将“田径思维”转入“球类思维”,以球类运动为突破口,成立足球、乒乓球或网球等运动俱乐部,让孩子自主选择参加1~2个。在俱乐部参加训练、团体比赛,能够让孩子发自内心地爱上体育课,同时可从中发现真正爱好的体育项目,并有针对性地训练,增强自信心。为实现体育教学创新,学校应加大对体育课的投入,比如加强师资配备、增加训练场地等。如果学校条件有限,体育课可以增加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将体能与游戏相结合,孩子的接受度会更高。
家长:多陪伴式教育。苏浩称,运动是对孩子大脑最好的“投资”,希望家长转变观念,增加孩子的体育训练。孩子养成运动习惯后,将会收到一系列“回报”——看得见的,是身体强壮、性格自信;看不见的,是思维灵活、内心坚韧。美国芝加哥一所中学,曾要求一组孩子每天早上7点到校运动,心跳达到最高心率(220-年龄)的70%,再去上文化课。一开始家长们极力反对,觉得孩子早起已经很累了,再去操场跑几圈就没有多余精力学习。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不但没有累倒,反而上课时精力更集中了,一个学期过去,晨起运动的这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比其他学生提高了10%。苏浩呼吁,父母要多与孩子一起到户外运动,将体育锻炼融入每个假期,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和兴趣。
社会:增加相应设施。公园、社区“健身圈”内应增加适合青少年的体育设施,同时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以增加家长和孩子的亲子活动时光。比如,社区可以增加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满足青少年就近参加体育运动的需求。
苏浩表示,健康的体魄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基础。“弱不禁风的身体,撑不起孩子的未来;再好的成绩,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也失去了意义。”▲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