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邹垚,“报名,请直接写上我的名字”

专家小传:邹垚,30岁,北京协和医院儿科护师,中华护理学会儿科专科护士。2020年初,她作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6月,北京新发地疫情暴发,邹垚主动报名成为协和核酸采样方舱的第一批队员。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悄然而至。在北京协和医院正式组建援鄂抗疫医疗队之前,儿科护师邹垚主动给领导发了信息:“如果报名,请直接写上我的名字。”简短的文字背后,是她的勇往直前和义无反顾。

2月7日,邹垚作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投身北京协和医院整建制接管的重症病房,救治最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身为儿科护士,在她的眼中,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是需要被照顾的“孩子”,她总是用更多温柔和耐心相待。为了促进插管病人的痰液排出,协和紧急从大后方调配了振动排痰仪,每天只要时间允许,邹垚就抓紧一切机会为患者进行振动排痰,在床旁一站就是半小时,双手都被震得麻木。处于高位的一侧肺部完成排痰后,她轻轻把病人翻个身,再去做另一侧。有时候,由于体位和环境限制,为了尽可能无遗漏地完成排痰,邹垚90度地弓着腰、近乎趴在病人的身上,一手扶着病人的肩膀,一手举着仪器手柄。完成操作后直起身子都会腰酸背疼,但邹垚从不抱怨叫苦。尽管很多病人总是在“沉睡”,无法与她交流,但邹垚相信,倾注了关怀和与爱心的每一项操作,患者都能感受到。

一天夜里,邹垚帮一位80岁的奶奶翻身拍背,听到奶奶的呼吸和说话声里出现了痰鸣音,在快速评估之后,她决定为奶奶经口吸痰。清醒病人吸痰本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何况奶奶出现了谵妄,情绪躁动不安,更增加了操作的难度,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暴露风险。但邹垚没有迟疑,在同事的协助下,她快速又仔细地从奶奶口腔里吸出了大量带血痂的黏痰,在仪器的噪音中大声安慰鼓励奶奶。渐渐的,奶奶的呼吸变得平稳了,情绪也稳定了。邹垚轻轻拍着她的肩膀,奶奶干瘦的手颤巍巍地回握住了邹垚的手。邹垚说,时至今日,她依旧能清晰地记得,那一刻隔着多层手套,奶奶传递给她的是对生命的托付、信任和感激。

在武汉的69天里,邹垚度过了自己的30岁生日。她在武汉前线写道:“如果说千千万万的医护人员手拉手形成一张防‘毒’网,护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前方,我就是其中的一根线。我唯一能做的,是让自己这根线时刻保持坚韧,用专业的护理和温暖的柔情呵护好每一位患者。”

回京后,北京新发地疫情阻击战打响,北京协和医院紧急建立起核酸采样方舱,邹垚再次积极报名,一干就是70天。她穿起熟悉的防护服,冒着炎炎夏日的高温,每日进行千余例核酸采样工作。每次遇见害怕鼻咽采样的被检者,邹垚就会让对方抱住自己,作为身体和心理上的依靠,同时耐心地教被检者抬头角度、呼吸放松,通过谈话来分散对方注意力,用最快的速度完成采样。经她采样的被检者几乎都是笑着感谢和离开的。

无论是在武汉还是北京,汗水总是浸透贴身衣物,雾气往往布满护目镜,有时候,邹垚刚刚开始工作就已经什么都看不清了,但她晃一晃头,让小水珠汇集在一起流下去,又能从缝隙中看清楚。透过一条条缝隙,为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用尽全力挽救一个个宝贵的生命,用言语和笑容帮助一位位被检者。每当看到患者的微笑和竖起的大拇指,邹垚都觉得特别欣慰,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自己的理想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实现——做一名合格的护士,做一名合格的协和人,让生命之花在战役一线绽放!▲ (北京协和医院供稿)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