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全国首个!无锡销毁10亿条涉疫个人数据

受访专家: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 巍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卞 磊

如今,疫情防控已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3月2日,江苏省无锡市举行涉疫个人数据销毁仪式,首批销毁数据10亿条。为确保数据彻底销毁、无法还原,当地还邀请了第三方审计和公证处参与工作。与此同时,当地门铃码、疫查通、货运通行证等40多项“数字防疫”应用也“功成身退”,陆续下线。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称,在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疫情影响进一步淡化的当下,有必要销毁这些数据,无锡此举给其他城市提供了参考范本。

无锡市政府官方网站介绍,无锡市“数字防疫”服务上线以来,共搜集了10亿条个人数据,主要用于核酸筛查、流调溯源、外防输入性疫情、重点人群核酸检测等用途,为确保疫情防控顺利进行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此次,无锡销毁涉疫公民个人数据系在全国地级市中的首例。今年2月,广东省粤康码宣布部分服务下线的同时,也表示会彻底删除、销毁服务相关所有数据。

“平安无锡”公众号文章称,“此次销毁涉疫个人数据,一是体现了依法执政理念,依法依规删除目的已经实现的数据;二是保护公民隐私,防止数字时代公民个人信息被盗用或滥用;三是防止数据泄露,通过数据彻底销毁减少数据泄露的可能性;四是节约了存储空间,进一步提高存储效率。”

朱巍表示,疫情期间,涉疫个人数据在阻断区域间疫情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这些数据是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卫生防疫法律法规依法获取、依法保存,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所规定的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原则。不过现在,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的决定性胜利,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收集和使用这些数据的必要性就消失了。

“这些数据包含大量敏感信息。”朱巍进一步说,若进行保存,既有违最初的数据使用目的,还可能存在公民个人信息被盗用或滥用的安全隐患。因此,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这些数据是需要销毁的,这是一项法定义务。另外,2021年1月印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码管理与服务暂行办法》也要求:“健康码相关信息严格存储在政府部门或其指定的地点,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使用,疫情结束后按规定销毁或妥善处置。”

朱巍观察到,无锡市官方在发布这条信息时,使用了“销毁”一词。他解释道,“销毁”在《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有多层解释。一方面,“销毁”可指物理性销毁,也就是直接删掉、数据消失;另一方面,若这些数据经过脱敏处理,已经不能直接或者间接识别信息所属的自然人身份,转化为大数据使用,也是一种“销毁”方式。朱巍强调,脱敏处理也就意味着,这些数据信息与个人已经没有关系,直接或间接追溯都不能还原个人身份,这种方式是一种合法的处理手段,在民法典中也有特别规定。

“通过这两种方式销毁,数据都无法还原。但若是采取第二种方式,需注意脱敏化使用要符合一定规范。”在朱巍看来,无锡率先销毁涉疫个人数据的做法,具有一定示范性效果。目前,对于究竟如何处理涉疫个人数据,尚没有统一标准,全国多地讨论的销毁方法可能也有所不同。但无锡此举,给其他城市提供了参考借鉴,具有一定标杆作用。▲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