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会「赖床」的人大脑更年轻,专家给出最佳“起床程序”

受访专家:上海中医失眠症医疗协作中心副主任 施明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施婕

睡到自然醒是很多职场人的梦想,但面对不得不被闹钟唤醒的“骨感”现实,一项新研究却唱起了反调。10月17日,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睡眠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分享了他们在起床领域的新发现:与突然醒来相比,闹钟响后小睡30分钟,对缓解睡眠惯性、减少疲倦、提升情绪状态、改善认知表现有一定帮助。

研究人员对近2000名平均年龄34岁的参与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他们的睡眠类型和醒来后的精神状态中找到了蛛丝马迹。研究发现,有69%的参与者会使用闹钟的贪睡模式或设置多个闹钟,每个闹铃之间的平均间隔为8分钟,平均在首次闹铃响起后的22分钟起床;相较于一听到闹铃就起床的人,这些适度“赖床”的人大脑平均年轻6岁。

为什么要强调适度“赖床”?因为研究人员通过认知测试发现,那些习惯在闹铃响起后再小睡一会儿的人,在计算速度、情景记忆和认知冲突处理方面表现得更好,体内的皮质醇水平也高于那些立刻起床的人。不过,这些优势在小睡超过40分钟时就消失了。这意味着,“赖床”虽好,但切不可贪睡。

这项研究给了那些不愿早起的人名正言顺“赖床”的理由,深究下去,其研究结果在睡眠医学领域也是可以找到理论支撑的。上海中医失眠症医疗协作中心副主任施明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人在睡眠中和苏醒时是两种状态,它们之间的转换需要一个缓冲期。从中医角度来说,卫气营血的运行,白天和夜晚大不相同。早晨人从睡眠中醒来,机体由阴转阳,由抑制状态转入兴奋状态,要有一个逐渐苏醒的适应过程。”施明举例说,临床上遇到一些患者主诉早上起床时经常感到头昏、心慌,但是做了心电图等相关检查却没发现任何问题,原因就在于没有掌握正确的“起床程序”,一下子起猛了。

施明还指出,对于那些睡眠不好、患有慢病、身体虚弱以及上了一定岁数的人来说,适度“赖床”更是必不可少。如果一醒来就立刻坐立或是下床行走,会因为脑部的血液突然往下流而导致暂时缺血缺氧,易出现头晕目眩、站立不稳、心慌心悸、眼睛一过性发黑等症状,还可能面临一些骨骼问题,比如出现颈椎、腰椎不适,甚至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为了确保机体功能的转换,让身体和意识同步苏醒,施明建议,醒来后可继续小睡15到20分钟,这期间可以保持闭目养神状态。对于那些睡不醒的上班族,将闹钟设置为贪睡模式是个不错的选择,可设置为每隔8分钟或者10分钟唤醒一次,切记要选择舒缓、柔和的铃声。老年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者在起床时,从躺到坐,从坐到站,每一次的体位变化都要留有一定的缓冲时间。躺在床上闭目养神时,可适当多伸几个懒腰,舒展身体,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氧气供应,为唤醒机体注入能量。▲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