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秦宇红,用军人精神和医生使命打赢抗疫站

专家小传:秦宇红,48岁,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现任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危重症联盟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专业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质量控制学组委员、中国灾难救援协会青年委员会秘书长等职。2020年3月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月6日上午10点多,从事急诊一线工作20余年的秦宇红接到通知:立刻带队援助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说不害怕那是假的,但26年的军旅生涯让我毫不犹豫地服从命令,接受任务。”来不及和家里人告别,秦宇红只能匆匆回宿舍收拾了些日用品就出发了。在通往武昌的列车上,秦宇红辗转反侧,他知道这次援助一定是一场恶战,而团队只有来自不同科室的20个医护人员,互相并不十分了解,要如何在完成好任务的同时还能把队员们都安全带回来,是他最担心的问题。但曾为军人的秦宇红骨子里就有种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他在心里默默地想:“我要尽一切努力完成好这次任务,保护好年轻队员们的同时,我也要做好牺牲的准备。”

队员们基本上都没有当初抗击非典的经验,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培训,一对一的考核通过才可以上岗。同时,秦宇红等人对鄂州市中心医院感控流程进行了全面考察,并提出了严格的整改意见。当时鄂州市只有8张重症监护床位,而外面有几十个重症/危重症患者需要积极救治,想要完全承担一个重症监护单元,20人的小团队是远远不够的,但秦宇红带领的团队还是顶着巨大的压力把CCU(冠心病监护病房)接了过来。人员不足,就及时和北大医疗集团的领导反映,请求再派人支援;没有卫生员,就自己打扫;没有护工,护士们就自己负责所有生活护理;没有现成的呼吸重症监护室工作流程,那就自己建立;设备老化、物资不足,除了及时反映给所在中心医院的院领导,还呼吁社会捐助、让北大国际医院邮寄。因为当地医院条件有限,在没有中央负压和空气流通的空间里工作,医护人员就相当于在病毒的海洋里遨游,各种有创操作也变得更加危险;中心氧源不够,就用氧气罐来代替,每台呼吸机每天要更换6~8个大氧气罐;在三重防护服下长时间工作更是一场极其巨大的考验和挑战,不敢喝水、呼吸不畅、大量出汗、皮肤过敏、鼻梁和面部长期压迫产生的疼痛,队员们从舱里脱下防护服出来,因为过于疲劳,经常上了班车就靠在座位上睡着了。然而,再苦再累,大家都没有畏惧过、退缩过。

秦洪宇说,最害怕队员们出现发热、咳嗽,因此,他经常敦促大家做好个人防护,每天测体温并报告自己的身体状况。秦宇红表示,如果有一个队员出现异常情况,整个医疗队都得被隔离,自己的医疗队就会失去战斗力,那就不是来支援鄂州人民,而是来给他们添乱。可是过度劳累紧张,怎么能不出状况?有几个队员出现低烧、嗓子疼,包括秦宇红自己有一天也发现体温偏高,那天下班后他反复测了七次体温。好在最终检测结果显示,大家都不是新冠病毒感染。

在救治过程中,最难面对的就是患者的逝去,医护人员们经常一边流泪,一边干活。秦宇红经常劝大家不要难过:“你们已经做到最好了,你们是最棒的!”大家互相鼓励,默默地继续做好自己的工作。队员一有空就安慰还清醒的患者,护士们用湿巾和温水帮患者清洗得干干净净,给患者一口一口地喂饭,为患者及时更换干净的衣物。

经过两周的苦战,秦宇红带领的团队不断改善设备、流程、方案,给专家组提了很多建议,大大提高了救治效果。看着患者们病情好转、康复、出院,整个医疗队都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幸福。大家都非常高兴地与患者合影留念,患者亲切地拉着医护人员的手说:“你们是我最亲的人!”每每这个时候,秦宇红都感慨:“说星星明亮的人,那是你没有看过医护人员美丽的眼睛;说阳光温暖的人,那是你没感受过医护人员炽热的爱心。”▲(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供稿)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