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 肖震宇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单祺雯
在你开心、失落时,一个及时的拥抱和“摸头杀”是不是能瞬间带来温暖和力量?别怀疑,这不是心理暗示,而是确有其据。近期,荷兰科学家为了解触摸干预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汇总了涉及12966人的212项实验研究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发现,触摸能带来很多积极作用。
分析研究列举了触摸的各个层面影响:首先,从人群来说,触摸能改善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包括缓解焦虑和抑郁、减轻疲劳感和疼痛感,同时对生理健康也有正面效果;对于新生儿来说,触摸的作用更为显著,可改善呼吸功能、维护体温平衡以及增加体重等。其次,从触摸类型来说,拥抱和按摩带来的益处相似,相比物体触摸,被人触摸时,心理获益更明显。第三,与健康人群相比,触摸对存在健康问题的人群带来的益处更大。第四,从触摸频率来说,频繁的触摸效果翻倍,尤其在缓解焦虑、抑郁和疼痛等方面。第五,从性别方面来说,触摸对于女性获益更大。第六,从触摸部位来说,触摸面部、头皮等头部部位的健康益处更明显。
“触摸,简单理解,就是皮肤间的接触、抚摸。从生理上说,这种行为能刺激大脑分泌一种叫‘催产素’的东西,而催产素具有镇静、缓和压力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肖震宇在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人体的皮肤上有很多神经感受器(比如感受压力的、感受温度的等),当被触碰时,这些“传导组织”就会产生电生理反应,进而传输到大脑,刺激其产生催产素,让人紧张、慌张的心情可以稳定下来。
除了掌控情绪,触摸还能帮人降低孤独感。肖震宇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撸猫撸狗,就是“触摸效果”的一种折射。对于有些独居者而言,晚上喜欢抱着抱枕、玩偶睡觉,其实就是内心深处在寻找安全感。再比如,很多人伤心的时候会抱着枕头哭,实际上也是“借物疗伤”。
有些人由于幼年时期缺少父母关爱,会患上一种叫做“皮肤饥渴症”的病,他们渴望被人拥抱、抚摸,这也说明人需要进行皮肤间的接触才可以更好地发育、成长。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研究人员把幼小的猕猴与妈妈隔离开,把它放到实验设置的两个假妈妈身边:一个是全身装了铁丝,但胸口有奶瓶的妈妈;另一个是包裹着绵软的绒布,身上没有奶瓶的妈妈。通常而言,“有奶便是娘”,小猴应该更加依恋有奶的铁丝妈妈才更符合常理。然而结果出乎意料,小猴只有饿的时候,才会去铁丝妈妈那儿吃奶,吃完就跑到绒布妈妈身边待着。不难发现,绒布绵软的触感,可以消除幼小猕猴的内心恐惧,给它带来温暖和安全感。
触摸既然有这么多好处,那么日常如何应用呢?一般来说,当表达喜悦、鼓励安慰他人时,触摸感觉神经多的地方效果更好一些,比如头部、面部、嘴唇、手掌要优于后背、胳膊。此外,这种方式对女性、婴幼儿作用更大,对于男性,要视其性格适量使用。肖震宇提醒,触摸这种行为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注意文化环境。比如,南美国家习惯以拥抱、贴脸等触碰方式表达礼仪,但亚洲国家则较为含蓄。因此,触碰仅适用于家人、朋友等关系相对亲密的人,对于陌生人应慎用,以免引起反感或不适。▲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