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 丁小琼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徐盈
初春乍暖还寒,加上新冠这波疫情结束,越来越多人开始摘掉口罩,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随之增高,其中儿童更容易受影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丁小琼在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日因中耳炎来医院就诊的儿童明显增多,几乎占到全部患儿的1/4。
据介绍,中耳炎分为急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大部分急性中耳炎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由于儿童咽鼓管(连接中耳与鼻咽部的结构)在6岁前发育不成熟,与成年人相比更短、更平、更宽,鼻咽部的感染病灶很容易通过咽鼓管逆行到中耳腔里,引起急性中耳炎。其主要表现为耳痛和发热,如果中耳积脓比较多,还可能撑破鼓膜,出现耳道流脓的情况。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非常高。除了咽鼓管的因素外,儿童的腺样体(鼻咽部的淋巴组织)也相对较大,容易反复增生发炎,阻塞咽鼓管,引起分泌性中耳炎。有研究认为,90%以上的人都在儿童期患过分泌性中耳炎。丁小琼表示,其实去医院就诊的并不多,因为大部分人会在1~3个月内自愈,有些症状较轻的可能都未曾发觉。分泌性中耳炎以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如果儿童不会表述,也可能导致发病比较隐匿。
急性中耳炎的症状消退后,有一定几率会演变成分泌性中耳炎。丁小琼说:“有些孩子一开始被诊断为急性中耳炎,经过抗感染等治疗后,耳朵不疼了,家长就觉得不用再去医院复查,其实还有转变成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性,所以即使症状缓解了也要找医生确认一下。”
有些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后,耳朵只疼一个晚上就没事了,也有些儿童确诊为急性中耳炎后症状较轻,无需用药,等待自愈即可,但这并不意味着中耳炎可以被忽视。有些严重的急性中耳炎如果不及时治疗,鼓膜穿孔可能一直无法愈合,导致中耳始终与外界相通,以后再发生耳道进水、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就可能演变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些人甚至会反复发作几十年。此外,如果不及时就诊,还可能引起一些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比如炎症扩散后,造成颅内感染、耳朵周围肌肉间隙的感染,个别人会有眩晕、面瘫等情况。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引发中耳胆脂瘤、粘连性中耳炎等,导致听力严重下降,并且可能引起与急性中耳炎相同的并发症。
因此,儿童一旦出现发热、耳痛,且持续一天不缓解,伴有耳朵流脓、听力下降(如看电视要开很大声)等情况,必须马上前往医院就诊。确诊中耳炎后,即使不需要用药或用药很少,也要两周或一个月后到医院复查,看看恢复情况。
丁小琼建议,在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儿童外出一定要戴好口罩,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勤通风、勤洗手,不要用脏手揉眼睛、挖鼻子,否则手上的病原体会通过眼睛或鼻腔的黏膜进入身体,造成上呼吸道感染,进而引发中耳炎。▲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