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国医大师坦言:疑难杂症,多与「湿」有关

我们去看中医时,最常听见的一句话大概就是——你湿气太重了。

“疑难杂症,多与湿有关。”这是国医大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伍炳彩,从医50多年来的体会。

专家小传

伍炳彩,国医大师,江西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十二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伤寒学、心病学的学术带头人。

“千寒易除,一湿难祛。”《生命时报》采访国医大师伍炳彩,告诉你湿气是如何伤身的,并教你从生活细节入手远离湿气。

本文作者 | 生命时报记者 单祺雯 生命时报特约记者 孙礼强 杨 萌

国医大师总结“湿病七辨”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津液是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和肌肤等组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过多过少都会引起病态反应,多则为湿,少则为燥。

湿气重,就是身体里的“水分”太多了,使得阳气减弱,从而产生各种病症。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钟逸斐介绍道,困住身体的“湿”,有“内”“外”之分。

◆ 内湿,因心情、饮食失节或过食肥甘厚腻等,引起脾胃等脏器功能失常、体内水湿停聚所致。

◆ 外湿,多是由涉水淋雨或久居潮湿气候环境,外部水湿之气入侵体内所发生的“湿浊”状态。

辨别体内有没有“湿”,国医大师伍炳彩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总结出了“湿病七辨”。

如果答案为“是”,体内就可能存在湿气。具体包括:

疑难杂症多源于湿

在伍炳彩看来,疑难久病,通常离不开湿。湿气致病具有广泛性、隐匿性、迁延性、迷惑性等特点。

也正因如此,湿气被称为“万病之源”。身体若湿气过重,会引发多种不适或疾病。

脾胃病

身体内湿气重,容易患上脾胃病,具体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咽部阻塞感、胸闷不适等症状。

颈、腰椎病

每到连绵的阴雨天,很多人就会感到颈椎和腰椎疼痛。这是由于阴湿气候,身体受到寒湿影响,使体内湿气加重导致的。

皮肤病

你可能早有体会:居住环境过于潮湿,或天气闷热,就容易出现脚气、湿疹等皮肤不适。这也是身体受到湿邪,使体内湿气加重所致。

关节病

体内湿气严重,还会出现关节病,具体表现是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或功能障碍等症状。尤其是在阴天、下雨、寒冷潮湿等情况时,关节肿胀和疼痛感会更加严重。

女性带下病

女性身体内湿气过重,容易出现白带多、有异味等情况,严重时还会引起炎症。

养生方法众多,睡眠排第一

想要挤出身体里多余的“水分”,外治内调很重要。居住环境潮湿可以使用除湿器。生活中,更要在一些细节上做出改变。

在伍炳彩看来,养生方法千万种,睡眠第一位。他建议大家平时不要熬夜,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1点为胆经循行时间,熬夜会伤肝胆,导致肝血不足,进而损伤阳气。

与此同时,睡前不暴饮暴食、不情绪激动、不剧烈运动,保证睡眠期间的保暖。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养成午睡的习惯。

生活中,还有这几个负荷不能超。

❖ 懂得休息,别体力超负荷。要在身体承受的范围内工作、学习,注重劳逸结合。❖ 管理情绪,别心理超负荷。对人、对事不勾心斗角,不斤斤计较,不钻牛角尖,宽厚待人。❖ 固护脾胃,别肠道超负荷。尽量不喝冰水、不吃冷饮,注意肚脐保暖,避风寒,清淡饮食。中医认为,饮食少油少盐少糖是杜绝痰湿的根本。❖ 避开风寒,别温度超负荷。小小的感冒也可能引起肺炎、心肌炎等疾病,中医不推荐运动时出大汗,出门前注意看天气增减衣物,尽量避免受寒。❖ 护肾保精,别生理超负荷,性生活要适度。

必要时,还可寻求医生帮助,在专业指导下通过艾灸、拔罐、热敷等手段给身体除湿。▲

本期编辑:贾楠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