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嗯嗯,好哒,可以滴……”“文字讨好症”会让你慢慢社交疲惫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签约心理咨询师 郑莉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钟财芬

社交软件的普及,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我们的语言环境。把“嗯”改为“嗯嗯”“嗯呢”,将“好的”变成“好哒”“好嘞”“好滴”,用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替代“哈哈”,还要在句尾加上“~”“!!”等符号以及玫瑰、笑脸等表情,线上聊天时的这些“常规操作”,被视为“文字讨好症”的典型“症状”。

近期,学者蒲平和陈倩在我国最新一期《未来传播》期刊上发表论文《“文字讨好症”:数字化时代交往实践的情感研究》,从学术角度讨论了“文字讨好症”这一网络时代的产物。他们将其界定为“数字交往时代的个体情感管理活动”,认为它是人们为适应社会交往规则和期望,对自己在文字交流中的情感表达进行管理和调整的行为。通俗来说,出于避免冷场、消解严肃或传递友善等原因,人们会在线上聊天时倾向于把语气词、叠音词、波浪号、表情包等叠加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传递出一种讨好、迎合、安抚式的聊天氛围。

当代人的线上沟通场景中,“文字讨好症”在各年龄段都非常普遍。全媒派开展的一份覆盖232人的调研显示,92.24%的受访者遇到过有“文字讨好症”的交流对象,91.81%认为自身有过“文字讨好症”相关行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签约心理咨询师郑莉向“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解释,这其实与互联网时代社交工具的发展及线上交流的普及有关。人际沟通中的信息传递有70%都是非语言形式,包括语气、表情、肢体动作等,这些在当面沟通时很容易呈现,但在网上隔着屏幕进行文字交流时会“缺位”。单纯的文字所能表达的信息有限,形式也较为生硬,人们想要在线上交流时获取对方的信任和好感,便会对所发的文字内容字斟句酌,通过增加一些语气词、叠词、表情符号等,丰富文字信息,传递情感态度。

郑莉说,这种沟通形式带有“讨好”意味,因此更多发生于较为重视、需要维护关系的一些场景中,比如职场上与领导同事、客户、合作伙伴的交流。事实上,这种聊天模式并非互联网独有。郑莉表示,线下面对面沟通时,见了领导点头哈腰、连声称“是”;与合作伙伴握手示好;邻居问候时微笑点头、亲切挥手等,都是“讨好”式沟通,“文字讨好”一定程度上是这些行为的线上“拓展版”。

“文字讨好症”有其存在的功能和价值。郑莉认为,相比于枯燥、单调、一板一眼的文字,使用语气词、叠词、小图标、表情包等可以避免沟通过于正式、严肃,能让对方感到舒服、被尊重,从而让自己更容易被接纳。丰富的形式也能避免生硬的文字造成误解,有利于传达柔和、亲切的态度,润滑和维系彼此相互依赖、互利互惠的关系。

但这种聊天方式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聊天成本,不断挑选合适的表情、斟酌自己的话语,生怕回复的内容不够亲切、热情,会让人产生社交疲惫感,甚至患上“社交焦虑症”。此外,“文字讨好”也是让渡自我的表现,人们在回复“好滴”“哈哈哈”时,可能并没有文字所传达的那般热情,甚至面无表情,这种情感扮演与内心真实感受的落差可能会导致心理上的压抑感、伪装感。郑莉同时强调,这种千篇一律的“讨好”式表达也不利于个性的呈现,尤其在职场生涯的中后期,需要态度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此时放低姿态、一味“讨好”,可能显得不够沉稳、成熟和有能力。

交流的本质是传递信息,线上文字交流时采用修饰性用词、符号进行沟通无可厚非,但郑莉提醒,“讨好”也需适度,不能在柔化表达的过程中变成了拐弯抹角,让原本的意图模糊不清。她强调,好的沟通离不开信息的完整传达,让别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非常重要,同时要保证对方真正接收到了这些信息。特别是自己不能做的、不会做的,一定要说清楚,该否认、拒绝时不要模棱两可,避免过度委婉让人理解不了,造成无效沟通或误会。▲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