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高校图书馆设“发呆区”,4个好处给「发呆」正名

近日,广东一大学图书馆设置的“发呆区”走红,相关话题冲上热搜,被不少网友调侃道“让学生名正言顺地发呆”。

其实,「发呆」并非是一种消极的走神现象,而是大脑的良性调节机制,连国家卫健委都将其列入健康生活理念中。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细数发呆的健康好处,教你如何高效放空身心。

受访专家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系教授 汤永隆

大学图书馆设“发呆区”走红

近日,广东财经大学广州校区图书馆设置的“发呆区”走红,据校方介绍,目前图书馆有6个类似发呆区供学生放松休闲,并且已设置多年。

广东财经大学图书馆馆长王忠政表示,同学们可以在“发呆区”远眺遐思、说话交流、自由走动、饮食休憩,设置“发呆区”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学习之余放松、放空、激发灵感的地方。

其实,推行“发呆”并非近几年才有的做法,早在2014年就有机构发起过首届“国际发呆大赛”,倡导大众在快节奏生活中拥有放松的契机。

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2022年9月18日,“汉江发呆大赛”在韩国首尔举行,参赛者只要在90分钟内保持发呆的状态就能胜出。

2022年“汉江发呆大赛”的参赛者

发呆回馈身体4个好处

有些人习惯将“发呆”与“开小差”联系在一起,认为这是大脑在偷懒。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发呆是大脑对复杂的外界事物进行处理时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是不经意间出现的一种自发的安静状态。

2016年,国家卫健委等部门推出的“5125”健康生活理念中,建议每人每天抽出5分钟发呆。

1减压的同时保护大脑

人在高压状态下,情绪和认知都容易“出错”,如控制不好脾气、不能高效工作等。

发呆时,人脑意识活动减弱,将自己与外界隔离,控制和降低内部压力,让人体暂时处于一种舒缓状态,是很好的精神调剂手段。

压力大时偶尔发呆是大脑的自我保护,有利于保持正常运转,不因超负荷而宕机。

2提高认知能力

发呆时大脑并非“不动”了,美国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的神经学学者马库斯·雷切利发现,人在发呆时,与记忆相关的脑区如海马体、内侧前额叶等反而更活跃了。

这些大脑活动可以帮助整理、消化大量信息,让认知功能更有效。

3改善负面情绪

放空时,人们好像停止了思考,这种安静的氛围会让情绪得到平复。同时,发呆时人的呼吸会变慢、应激激素分泌减少,这些都有助于稳定情绪,让人轻松、愉悦。

4增进创造力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和智利天主教大学的联合研究发现,发呆对于激发创造力方面作用不小。对于尽职负责的人来说,效果更好。

日本东北大学一项研究同样表明,发呆可以增加大脑白质活动,增强创造力。大脑白质活跃意味着更能看清事物间联系,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办法。

原来发呆也要讲究姿势

比起时刻提醒自己专注,允许自己偶尔发呆,是现代人“重启生活”必需的能力。

和冥想等有意放空不同,发呆对环境、时间要求比较低,但仍有几个高效“放空”技巧:

最好在独处时发呆

偶尔发发呆虽好,但要注意场合,例如和别人谈话时,对方正等待回应,却发现你在发呆,就会认为你不够专心。

最好在自己一个人工作或独处时发呆,避免招来误会,也不会耽误工作。

确保环境安全

人在发呆时,很可能把自己和现实环境做了隔离,对周围动态的敏感性降低。

如果处在不安全的环境,如正在过马路,这时发呆就会带来危险,所以发呆时要保证环境是安全的。

给头部支撑效果更好

如果头部有条件靠在椅背,或用手臂支撑头部,发呆效果更好,因为头颈部肌肉放松更有利于产生松弛反应。

此外,两类人经常发呆需引起重视:

老年人: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经常不自觉发呆,出现记忆力严重下滑及流口水现象,要警惕老痴症或心脑血管病。

儿童:发现孩子经常发呆,或在玩耍、进食、说话时突然中断,伴有表情呆滞、凝视、手中物体掉落等,需要警惕多动症或失神性癫痫。▲

本期编辑:张宇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