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张国强,冲在一线是使命也是担当

张国强,56岁,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危重病及急救医学杂志》副总编。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急诊作为医院的窗口,是处理公共突发事件的第一战场,而急诊人所具备的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使其成为了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灾害医学救援中的特种兵。”

谈起今年的新冠疫情,张国强感慨道:“尽管疫情凶猛,但急诊人一如既往,展现出了勇往直前的风范,无论是在开赴前线的动员会上,还是发回的前线战报中,都看不出丝毫的悲壮,有的只是淡定与从容。就像在经历着职业生涯中的一次历练,这就是急诊人的责任与担当。”

当时的情境还历历在目。张国强说,送别了战友,我们急诊人来不及感叹,转身投入了守土保家的战场。他表示,在有些医院,急诊科本就兼顾了发热门诊的工作,理所当然地冲在了疫情防控的最前线,为大医疗遮风挡雨;而更多的急诊人,则坚守急诊阵地,严防死守,不仅要保证重症发热患者的救治和甄别,还要从众多急诊患者中努力筛查出“漏网之鱼”。而那些能够“躲过”发热筛查,来到急诊的隐匿患者,大多是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甄别难度可想而知。“‘大医疗可以减,但急诊一刻也不能停!’这句话道出了急诊人的使命——守好这个家,保一方百姓健康,让更多的人,聚更大的力量支援武汉,抗击新冠!”

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医务人员在武汉前线打了一场病毒“歼灭战”,随着隔离措施初见成效,湖北省外新增确诊病例数持续下降,总体看到了向好的趋势。而对于留守的急诊人而言,一场以抗击输入性病例为主的“遭遇战”演变成了针对聚集和社区发病的“游击战”。随着流行病学史愈发隐匿和临床症状的不典型,会有更多的2、3代病例游走于急诊大医疗中,急诊所面临的挑战和所承受的压力还会持续一段时间。“革命远未成功,防控和防护仍是急诊工作一段时间内的主旋律。”

张国强指出,由于对病毒的恐惧心理,很多患者都不愿去发热门诊。因此,患者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淡化”那些可能把他送到发热门诊的信息。这些无疑大大增加了我们排查的难度。因此,广大急诊人不仅要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更应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注意防护,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急诊是危重病的抢救中心,疑难病的救治中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心。在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每一名急诊医生都理应冲在第一线,这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张国强说。▲(生命时报特约记者 朱文赫)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