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甦菁
本报记者 高阳
要说这世间最难懂的是什么?“人心”怕是第一位。有些人似乎在这方面有天赋,能准确感知他人的情绪,察觉到别人发现不了的细节,揣测出对方的真实意图和情感,好像会“读心”一般,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甦菁说,人是善于伪装情绪的动物,要真正了解对方内心,捕捉“微表情”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微表情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在1969年提出,指在人们试图隐藏自己情绪时所泄露的快速表情。王甦菁说,当时保罗·埃克曼有一个抑郁症患者要出院,出院前病人显得一切正常,毫无异样,但出院后没多久,病人却跳楼自杀了,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保罗又把当时对话录像一帧一帧地看了一遍,发现病人有一秒钟的嘴角是向下垂的,表现出忧伤的表情。这些一闪而过的绝望、尴尬或者窃喜等细微表情,就是“微表情”。
王甦菁介绍,微表情主要有三个特点:1.不易被察觉。普通的表情是显而易见的,但很多微表情是无意识的自发反应,通常在高压状态下产生,发出者和接受者可能都觉察不到。2.持续时间比较短。正常的表情一般持续0.5~5秒,有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而微表情只有0.04~0.2秒。3.不对称性。例如一般的笑是双嘴角咧开,双眼角出现鱼尾纹,但微表情通常左右两边不对称。
对很多人来说,微表情可能也不是新鲜事,例如美剧《别对我说谎》中就有通过分析人脸微表情来判断说话真假的技术。王甦菁是国内最早研究微表情的专家之一,他表示,人肉眼观察微表情的能力是随机状态,只有30%左右能被捕捉到,如果经过一定的训练,可提升15%~25%;而采用识别机器等工具,可以将识别能力提升到70%左右。计算机可以根据人脸解剖学特点,将其划分成若干相互独立又有联系的运动单元,来捕捉多种表情。王甦菁认为,未来微表情可以应用于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中,识别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人群密集地方的恐怖分子;生活中,比如逛商场、买东西时,可以通过捕捉顾客的微表情来分析顾客的购买心理和消费意愿。
但日常想通过读脸识人,可能还是有难度。王甦菁强调,当下有不少“读心术”方面的书籍,多是经验性的总结,比如眨眼睛、抿嘴、斜视等说明可能在撒谎,这些总结并没有明确的实验证实,大多是推测而已,不建议通过片面的解读给他人下定论。▲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信息
阅读 ()
1 注册微信号怎么注册第二个阅读 ()
2 怎么把照片变成卡通头像阅读 ()
3 手机越充越少电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