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柳叶刀》子刊:沉迷盲盒,易出现焦虑抑郁心理

受访专家: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特别研究员 陈润森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严立新

盲盒,作为一种近年来兴起的玩具,以其不确定性的拆盒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和复购欲,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潮流文化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1中国潮流玩具市场发展报告》显示,64.03%的盲盒消费者总花费在5000元以下。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我国盲盒市场规模从25亿元扩张至2021年的近100亿元。走红的盲盒,就这样“拆”出了百亿元级市场。

然而,近日发表在《柳叶刀》子刊《电子临床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沉迷盲盒(耐受性增加以及为买盲盒而借钱)可能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存在潜在危害,且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该研究由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陈润森团队与合作者主导。

研究人员对吉林省的大学生(平均年龄19.59岁)进行了调研,并测试了参与者的盲盒购买行为、自杀风险、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物质使用(吸烟、喝酒)等特征。其中,沉迷盲盒的测量指标为:过度支出(过去一年在盲盒上花费的金钱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耐受性(过去一年需要花费更多的金钱购买盲盒以获得同等的兴奋感)、借钱(过去一年需要通过借钱或卖东西来购买盲盒)。

研究发现,有4195名受试者(5.73%)购买过盲盒,其中女性3255人(77.59%)、男性940人(22.41%)。分析结果显示,焦虑、抑郁在购买盲盒与自杀风险间起到潜在的中介作用;在购买过盲盒的人群中,耐受性与自杀风险存在显著关联,而借钱仅与男性的自杀风险有关,物质使用仅与女性的自杀风险有关。研究呼吁,公共卫生领域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关注这一新兴的社会现象,制定相关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沉迷盲盒对年轻群体的潜在伤害。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特别研究员陈润森在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交和自我愉悦是购买盲盒的主要动机。有调查显示,消费者购买盲盒的主要原因依次为惊喜感、有喜欢的人物形象、和亲友一起选购很有趣。陈润森分析说,当代年轻人热衷于盲盒的心理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好奇心。人们总是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而盲盒正是利用其“不确定奖赏”的特点,吸引个体打开盲盒一探究竟。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也收获了来自大脑的愉悦和奖赏。

成瘾行为。买到自己喜欢的盲盒款式或类型,对个体来说是一种正向强化,会促进个体继续采取这种行为。盲盒的随机奖励机制导致个体被强化的行为在单位时间内出现的次数较高,消退较慢,容易形成成瘾行为。陈润森补充说,具有相似原理的活动还有购买彩票和赌博。

收藏与囤积。《2021中国潮流玩具市场发展报告》显示,10.68%的消费者购买盲盒的原因是看重其收藏价值。过往对于收藏行为的研究发现,收藏行为的首要动机是“可以通过收藏获得一种可掌握、有能力或成功的感觉”。另外,部分个体可能因囤积症无法控制添加新物品的行为,而感到抑郁和为难。若购买盲盒是由囤积症引起的,就需要个体引起关注和重视。

自我表达与社交属性。有调查显示,“95后”是盲盒消费的主力军。陈润森认为,“95后”正处于追求自我理解、自我表达的阶段,想要过一种忠于自我体验的生活,因此盲盒背后的故事、角色和设计表达了他们的自我认同和审美偏好。此外,“95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具有较强的孤独感,更期望融入群体。因此,盲盒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满足这种心理需求的社交工具,也形成了独特的消费亚文化现象。

陈润森认为,购买盲盒体现了当代年轻人满足内在需求、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新方式。当这一方式对个体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时,有关部门需要规范和调整相关经营活动,降低潜在伤害;个体也需要了解自身的内在需求,重视不良后果,积极寻求家人、朋友以及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

目前,专业层面还没有针对“盲盒成瘾”的判断标准。但可以根据4条改编于赌博障碍的标准判断是否盲盒成瘾:

a.过度卷入:在购买盲盒上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难以控制购买盲盒的冲动。

b.耐受性提高:需要花费更多的金钱购买更多的盲盒才能达到期待的兴奋感。

c.戒断反应:难以减少或停止购买盲盒,一旦不买盲盒就感到难受不安或情绪低落。

d.消极影响:购买盲盒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造成了经济压力或诱发不道德行为(如欺骗、偷窃等)。

如果符合上述标准,可通过观察记录内在感受、转移注意力、思考行为后果、寻找社会支持、寻求专业心理健康帮助等方法处理和应对。▲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