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王江山,创造发热门诊多个“第一次”

专家小传:王江山,34岁,中共党员,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急诊科主任助理,热爱临床工作,并致力于普及急救知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坚守北京协和医院发热门诊至今,顺利完成了发热门诊的升级与改造,将发热门诊打造为集筛查、急诊诊疗与危重症抢救为一体的综合医疗区域,守好了医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2011年,王江山成为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的一名医生。24小时乘以365天,这是急诊科的上班时间。虽然繁忙,但王江山非常热爱这份工作,他喜欢站在患者及家人的角度与对方沟通,也热衷于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踏实肯干、勤奋刻苦”是许多同事对他的评价。

新冠疫情发生后,王江山第一时间报名支援武汉和医院发热门诊工作。根据医院安排,作为急诊科主任助理的他前往协和发热门诊担任二线值班,面对未知的疾病和发热患者,王江山没有一丝一毫的迟疑,以实际行动履行了“守好医院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的职责。以前的发热门诊主要用于应对常见传染病和季节性流感,而今面对来势迅猛的新冠疫情,发热门诊的功能、设施、物资、人员都亟待重新统筹安排。王江山作为急诊科核心组成员,和同事们一起争分夺秒地将发热门诊打造为集筛查、急诊诊疗与危重症抢救为一体的综合医疗区域。他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改进发热门诊的工作流程,完善工作制度,创造了发热门诊工作的多个“第一次”,如第一次紧急输血、第一次对猝死患者进行抢救、第一次气管插管、第一次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第一次床旁血液滤过等。

自2020年1月底新冠疫情发生,王江山就再没回过家。为严格落实院感防控、保护家人,他在医院一住就是大半年。工作在发热门诊区域,休息在集中隔离宿舍,每天两点一线,24小时随叫随到地参与发热病人抢救与治疗。在有限的休息时间里,他也很难睡得安稳,总是担心发热门诊里的危重患者和突发情况。

一天深夜,因胃癌术后消化道大出血并伴随寒战发热,一位40多岁中年患者从外院转来,被送入了协和发热门诊。患者情况非常糟糕,多次呕血,亟待救治。为了完成新冠筛查的同时保证危重患者的抢救,王江山带领夜班医护人员启动紧急输血流程,快速完成输血,放置中心静脉置管泵入升压药物,稳定患者生命体征。然而,彼时患者血色素已经到了29克/升,情况危急。考虑到患者病情与手术相关,王江山于凌晨2点紧急组织全院多个相关科室会诊,制定治疗措施。经过大家一夜的努力,病人生命体征终于稳定下来。在新冠排除之后,王江山协调各方迅速为患者安排了急诊手术,最终成功保住患者生命。尽管一夜都没合过眼,王江山却不觉得疲惫,充满了成功救治患者的喜悦。“不漏掉任何一个疑似病人,也绝不因为新冠筛查延误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是他始终坚持的信念。

6月,北京新发地疫情阻击战打响,北京市开展了大规模核酸检测。作为身经百战的发热门诊战士,王江山积极为医院培训了一批又一批采样医护。他们有的前往社区,有的坚守北京协和医院核酸采样方舱,不仅提升了北京协和医院的核酸采样能力,还为北京市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王江山进入了集中修整状态。隔离期间,他依然坚持为发热门诊的新同事进行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授课,并辅以抢救技能的培训,耐心帮助大家修改病历,确保抗疫一线的同事顺利完成防疫诊疗任务的同时,全面提升急诊危重患者病情评估及抢救的业务能力。

王江山还不断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介绍协和发热门诊医护团队,以“协和速度”制定出分区诊疗和强化筛查为核心的“协和方案”及取得的良好效果。8月20日,该论文发表于《BMJ-OPEN》杂志上,向全世界介绍了新冠肺炎防控的“协和经验”,为全球抗疫贡献了“协和智慧”。

青春之美,正是奋斗之美;青年之快乐,正是奉献之快乐。在这场疫情大考中,王江山以实干担当、积极作为,书写了新时代的青春答卷,也擦亮了新时代的青春底色。▲(北京协和医院供稿)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