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最新体检数据发现:近七成体重正常者患“脂肪肝”

受访专家: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学科主任 李永丽

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乔琦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高阳

以往人们认为,胖人爱得脂肪肝,但最新临床研究则颠覆了大家这一观念。河南省人民医院近日研究发现,近七成体重正常的人被检出脂肪肝,男性高于女性,脂肪肝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

BMI正常者脂肪肝检出率65.67%

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简称“脂肪肝”,以肝细胞过量脂肪沉积为特征,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密切相关的代谢性应激性肝损伤,当肝脏脂肪含量超过5%即可诊断为脂肪肝。《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显示,我国脂肪肝患病率达12.5%~35.4%,患病人数约2亿。

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学科主任李永丽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医学界对脂肪肝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不仅与肥胖相关,在非肥胖人群中也很普遍。该院研究团队搜集了2021年1月至12月的体检数据,选取了在健康管理科进行“胸部CT+定量CT”检查的1305名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测量皮下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及肝脏脂肪含量,收集血脂、血糖等代谢指标,分析体重指数(BMI)正常人群罹患脂肪肝的影响因素与预测指标。

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指南》,18.5≤BMI<24属于体重正常,但研究发现,在BMI正常人群中,脂肪肝检出率达65.67%,男性、女性检出率分别为72.71%、59.02%,且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在校正年龄因素后,无论男女,肝脏脂肪与内脏脂肪、体重指数、丙氨酸转氨酶均呈正相关;与女性相关的指标有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空腹血糖则与男性呈正相关。研究还发现,随着内脏脂肪含量增加,脂肪肝检出率明显升高,且与血糖、血脂、血尿酸等代谢指标异常相关。

“瘦型脂肪肝”十分隐匿

研究第一作者、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乔琦介绍,“瘦型脂肪肝”十分隐匿,容易被忽视。相较于皮下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在瘦型脂肪肝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内脏脂肪含量被认为是胰岛素抵抗和脂肪毒性发展的关键,而胰岛素抵抗是脂肪肝发病的核心环节。2020年发表的一项荟萃报告显示,人群中瘦型脂肪肝总患病率为11.2%;在亚洲,瘦型脂肪肝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2%。

从危险因素来看,脂肪肝“重男轻女”,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乔琦表示,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全身线粒体功能紊乱,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另外,男性发病率高可能与高糖、高脂、促炎饮食模式,以及激素性别差异有关。对男性来说,空腹血糖是影响肝脏脂肪含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腹型肥胖男性中,内脏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比女性多,区域脂肪因子释放增加会刺激炎症通路,进而影响葡萄糖代谢,促使脂肪肝发生。

乔琦表示,对于绝经前女性来说,雌激素可以抑制肝脏新生脂肪生成,但绝经后受腹型肥胖、卵巢功能和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脂肪肝发生风险大增。除了内脏脂肪,甘油三酯和血尿酸是肝脏脂肪增加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女性血尿酸每增加50微摩尔/升,脂肪肝发生风险增加1.31倍,说明女性血尿酸水平与脂肪肝风险之间存在关系。

做到五点能逆转

脂肪肝是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的重要病因,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发生,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不过,此次研究中体检者轻度脂肪肝占比达85%,这说明BMI正常的人,脂肪肝严重程度并不高。乔琦表示,如果体重指数正常人群能做到以下五点,脂肪肝是可以逆转的。

1.留心症状。脂肪肝起病隐匿,发展缓慢,多在常规体检时因肝功能异常、肝脏肿大,或肝脏超声检查提示异常而被发现。少数患者可有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肝区隐痛或上腹胀痛等非特异症状,严重脂肪性肝炎患者可出现黄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2.定期体检。除了定期体检外,传统影像学检查有超声、CT和MRI(磁共振成像),可判断有无脂肪肝。但MRI耗时长、费用高,不利于临床常规检查,可考虑接受低剂量螺旋CT进行健康体检的同时,利用QCT技术监测腹部脂肪分布,有助控制和管理腹型肥胖。

3.控好体重。《胃肠病学》发表研究显示,若体重减轻5%以上,58%的脂肪肝患者症状能够减轻;若体重减轻10%以上,脂肪肝缓解率可达90%,纤维化逆转率达45%。对于体重正常的人群,男性需要把腰围控制在85厘米以下,女性在80厘米以下,能降低脂肪肝患病风险。

4.注意饮食。少吃高油、高盐、高脂食物,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E、B族维生素的果蔬,有助降低血清胆固醇、分解脂肪、帮助肝脏代谢。有慢性肝病者一定要戒酒,饮酒不仅会加速肝组织的炎症程度,还会加快肝纤维化进程。

5.坚持运动。慢跑、快步走、瑜伽等有氧运动不仅有助消耗体内多余脂肪,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气体交换,还能为肝脏提供养料与养分。建议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不超过1小时,每周至少运动5次,运动时最大心率达到(170-年龄)次/分钟。▲(文中研究引自《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