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牛号

2024环球生命健康分论坛在京举行,专家学者共话“人人享有健康”

12月24日,由环球时报、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生命时报主办的“2024环球时报年会·环球生命健康分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吴敬,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钢,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朝华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大健康领域的相关机构、医院、企业及医学生代表等300余人共同出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今天,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人民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更是应有之义,因为它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在12月23日举办的2024环球时报年会主论坛上,嘉宾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如何破解百年变局”为主题,从底层逻辑、世界胸怀、外部环境、未来图景四个议题切入、碰撞,并展望了2024年的世界与中国。环球生命健康分论坛则聚焦生命健康领域,以“人人享有健康”为主题,用“传统医药的中国智慧”开局,启发“美好生活的中国愿景”,加速人人享有健康、且身心共同健康的理想实现。

嘉宾致辞,精彩纷呈

吴敬副主任表示,环球时报、生命时报作为权威媒体,重视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参与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特别是在卫生健康政策宣传、健康知识普及、健康素养促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次论坛,权威专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人人享有健康”开展交流研讨,凝聚共识,意义重大。

张伯礼院士指出,这次论坛的主题深度契合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健康事业的总体发展方向。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卫生保健方针,要发挥中西医并重的优势,发挥我们几千年来养生保健的宝贵经验。

王钢副主任表示,心理健康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关乎社会和谐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未来,我们要与环球时报、生命时报这样的主流媒体以及行业内外更多同道携手,共同谋划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心理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陆林院士指出,精神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关注。我们所处的时代正面临医学和健康领域的巨大变革和发展机遇,作为医疗与健康的从业者和研究者,我们需要保持持续性的研究和创新精神,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主旨演讲,真知灼见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积水潭医院原院长田伟谈到,现代远程科学技术对于医疗均质化、实现“人人享有健康”这一大目标,具有划时代意义。现代通信技术让模块化、分离的现代医疗技术连接起来,不仅能实现近端的院内连接,还可进行远程连接,有效打破空间限制,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优质资源的普惠。

全国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认为,中医药在保障国人健康方面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中医药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要倡导“太医院+全科医学+互联网”中医健康管理模式,把“病床”设在家里,由被动接受健康服务变成主动参与并自我管理,利用“互联网”打破时间与区域的局限性,让百姓享受高品质的健康服务。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立明指出,慢病防治对于保护我国人群健康、减轻经济负担、促进社会发展及家庭和谐稳定都有重要意义。解决慢病问题有两大研究趋势:一是横向发展,追求研究群体量的增加,开展超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二是纵向发展,追求研究系统化和内容精细化。根据国际慢病防治的经验,慢病是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慢病的病因链是清楚的,关键在行动。

北京回龙观医院党委书记杨甫德表示,当前,我国精神卫生工作存在明显不足。首先,精神卫生工作者数量明显不足,每10万人口只有2.9名精神科医师,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需大力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其次,绝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从未求助。最后,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水平较低,存在偏见和歧视,所以就诊率、识别率、治疗率都很低。而精神心理障碍患者中,一半以上起病于青少年,延续到成年甚至老年。所以,青少年心理问题要早期识别并干预。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提醒,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时,特别需要注意:第一,不要把心理健康问题扩大化,要准确传递心理健康相关的概念、数据、样本信息等;第二,不要把心理服务作用扩大化;第三,积极关注和谨慎对待资本对心理健康行业的影响。不应把多样化的心理需要简化为心理咨询的需要,不能把多样化的心理服务手段简化为服药或智能手段干预。

传承、创新与融汇:

传统医药的中国智慧

在“传承、创新与融汇:传统医药的中国智慧”议题讨论环节,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李佃贵从中医人如何传承创新中医药的角度,提出了落实意见,并指出未来要加强中医科普和中医文化普及。

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副会长唐旭东表示,发展中医药要适时、适度推动标准化,这是中医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秘书长、北京市政协常委杨金生表示,中医药是我们走向世界的优势领域,针灸是先导,国家重视中医药的发展,有利于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认为,公立中医医院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主阵地,“承”是根本,“传”是关键,在传承过程中去创新、发展。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展研究办公室主任、科普部负责人张霄潇分享了近年来中医药领域可喜的科技进展成果,并提出学经典、重视临床和拥抱现代科技三个未来方向。

同美、共生与宜养:

美好生活的中国愿景

在“同美、共生与宜养:美好生活的中国愿景”议题讨论环节,国家卫健委原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孔灵芝倡导慢病防治既要关口前移,又要全链条发力,以增强大家的美好生活获得感。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医院原院长王建业分享了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和人口老龄化的供需矛盾,并提出老年人想要长寿且活得有质量,要做到主动健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党委书记张国君讲述了北京儿童医院为促进我国儿科建设所作的工作,并提出儿童健康事业需要个人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院长蒋海越提醒,医疗美容市场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现有正规的整形外科医生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做医美一定要理智。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和老龄健康管理处处长赖建强认为,按下慢性病和慢性病前期上升的势头,需要做到“知行合一”,从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和改变生活方式着手发力。

正向、积极与阳光:

少年儿童的未来方向

在“人人享有心理健康”的中国实践主题论坛上,6位心理专家围绕“正向、积极与阳光:少年儿童的未来方向”展开圆桌对话。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副书记、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蓉娟表示,孩子的心理疾病早治、好治,未来可塑性很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原院长、岐黄学者唐启盛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内外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防控青少年抑郁,家庭和学校都要参与。

北京中医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卢伟分享了中医如何辩证论治孩子的心身疾病,呼吁家长也要多学心理知识,接受适当的“培训”。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主任王健提醒,孩子心理问题的背后往往是家长问题,如家庭教育、相处模式等。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三科主任李献云倡导,家长们要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之处,将“天生我材必有用”转变为“天生我孩必有用”,让青少年建立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韩晓虎呼吁,孩子心理问题的诊治不能耽误。

本次活动在环球时报微博、抖音、快手、视频号、百家号,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生命时报微博、抖音、视频号、百家号、今日头条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共计478.3万人次观看直播,点赞量达到12.1万次。论坛还得到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同心医药有限公司、山东麦德森集团的大力支持。会上,主办方还发起了“国民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并拟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计划”,助力人群心理健康的提升。▲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窝牛号 wwww.93ysy.com   沪ICP备2021036305号-1